四川再次發生強烈地震,腦海不禁浮現出在智利看過的一些畫面。事實上,近年來世界各地不斷出現大地震,死傷無數,更令到不少地方頓成廢墟。我先後兩次在意大利,也曾遇上地震,雖然親身感受到異常震動,不過因為與震央仍有一段距離,加上沒有進入災區中心,並沒有真正感受到地震的威力。
我去智利的一趟,卻在中南部馬烏萊發生過千人死亡的驚世8.8級大地震之後,儘管已經差不多事隔一年,仍然看到大量倒塌的房屋,各酒莊也紛紛向我展示被破壞的器材和設施。或許他們猶有餘悸,但智利人沒有怨天尤人,可以修復的修復,需要重建的重建,三扒兩撥已經回復了舊觀。
對於葡萄酒行業,時間更是最大的敵人。由八十年代積極發展葡萄酒產業開始,智利一直以價廉物美的產品搶灘,成功在國際酒壇分一杯羹,並已經追澳趕美,迅速跳升上全球葡萄酒出口國第五名。如果在這段時間放慢腳步,虎視眈眈的南非、阿根廷、新西蘭,不難迎頭趕上。
以平價招徠的經營策略不錯非常有效,不過,價格不可能永遠是優勢。事實上,意大利及西班牙這兩個葡萄酒強國,以往都是採用平價跟法國、德國鬥法,可是,不久便出現了美國、澳洲等加入競爭,新世界國家初開發,製作成本比較低,為了爭取市場,又不介意薄利多銷,意大利及西班牙昔日的價格優勢便立即消失。當新的新世界出現,智利葡萄酒的價格,可能不再吸引。鬥平,從來都是做生意大忌。
法國棄將變智利之寶
起步的時候,智利踏着其他新世界師姐相同的足迹,出發點只是市場、市場和市場,培植的全都是國際最流行的貴族葡萄品種,例如Cabernet Sauvignon、Merlot及Chardonnay,適合風土與否,根本不在考慮之列。因為要向普羅消費者推銷熟悉的葡萄品種,絕對比較解釋冷門的風格容易十萬九千倍。漸漸地,智利葡萄酒的款式變得狹隘,也欠缺個人特色,隨時都有被取代的危機。
經過30年發展,智利人才輩出,專家已經將全國不同地區的氣候風土分門別類,找出對應種植的葡萄品種,並且成功將Carmenere據為己有,將這位法國波爾多棄將,打造成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葡萄。現在,是時候向多元化方向進發,開拓更具特色及更具性格的葡萄酒了。
智利既窄且長,有「絲帶國」之稱,毗鄰阿根廷,被安第斯山脈分隔。由北到南,相差戲劇化。北部是沙漠,東部是冰川,中部地中海風候,南部是海洋性氣候。北面非常乾燥,每年的降雨量只有12.7毫米,然後一路向南,亦越見潮濕,到了最南的Tierra del Fuego,雨水可以多出450倍!
根據不同的風土特性,現時智利的產酒區由北至南可分為Coquimbo、Aconcagua、Central Valley及Southern四個。
Coquimbo區包括了Elqui Valley、Limari Valley及Choapa Valley;Aconcagua包括了Aconcagua Valley、Casablanca Valley、San Antonio Valley;Central Valley包括了Maipo Valley、Rapel Valley、Curico Valley、Maule Valley;Southern區包括了Bio Bio Valley、Itata Valley及Malleco Valley。
數十區域歸納三大類
最近,智利葡萄酒組織更進一步,將以上的「分區」(Sub-region)再正式分為「地帶」(Zone),例如Rapel Valley,便可再分成Cachapoal Valley及Colchagua Valley兩個地帶;Curico Valley分成Teno Valley及Lontue Valley;Maule Valley分成Claro Valley、Loncomilla Valley及Tutuven Valley三個地帶。San Antonio Valley之下則只有Leyda Valley一個地帶,其他的分區暫時未有任何附屬地帶。
然後,地帶之下會再分出不同的「區域」(Area),例如Cachapoal Valley可分成Rancagua、Reguinoa、Rengo及Peumo四個區域;Colchagua Valley可分成San Fernando、Chimbarongo、Nancagua、Santa Cruz、Palmilla、Peralillo、Lolol及Marchigue等八個區域。
轉句話說,智利葡萄酒的地區監管法例,已由從前的「地區」、「分區」、「地帶」三層,再加上「區域」成為四層。這樣的區域,暫時公佈的超過50個。由於區域的名稱對於消費者比較陌生,於是有關當局想出了一個權宜之計,把區域歸納成三大類,分別是Costa、Entre Cordilleras及Andes。Costa的意思是「海岸」,Entre Cordilleras的意思是「平原」,Andes則是指「安第斯山脈」。智利由東至西平均寬度只有200公里,「海岸」、「平原」、「安第斯山脈」,已經完全解釋了它的位置。
例如Colchagua Valley的San Fernando,是位於安第斯山脈的山腳位置,於是便會寫成San Fernando Andes;Colchagua Valley的Lolol位於近海岸線的位置,則寫成Lolol Costa;Santa Cruz位於海岸與安第斯山脈之間的平原,於是便稱為Santa Cruz Entre Cordilleras。只有Casablanca Valley一個分區既沒有地帶,也沒有區域,而因為它位於海岸線,以後將會成為Casablanca Valley Costa。
一時三刻要消費者適應全新的地區監管法例是激進的,畢竟很多人投到智利懷抱的初衷,完全因為她夠平易近人,不過,分門別類是一個過程,當你知道原來Colchagua Valley的面積達5,678平方公里,相等於香港總面積的五倍,便會明白智利要發財立品,洗脫平酒產地的形象,必須將產區劃分得更仔細。
Colchagua Valley被譽為智利的Napa Valley,你可知道,葡萄園面積只有174平方公里的Napa Valley,現在已經劃分成16個AVA,第一個是Los Carneros,在1983年誕生,最近的一個Coombsville,在2011年底才出現。新世界產酒國,其實深知舊世界地區監管法例的意義,能夠像Romanee-Conti一樣,以一塊葡萄園成為一個獨立地區監管法例單位,受到世界酒粉膜拜,是最能令到葡萄酒生產者振奮的事。
世界越混亂,健康越沒有保障,我們更需要細心了解我們吃的喝的是甚麼?來自哪裏?
智利只是葡萄酒世界新丁,路途或許仍是漫長,不過,看見越來越多酒王酒后誕生,大部份酒莊又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即使遇上嚴重天災,也沒有猶豫退縮,她的成功,會否給中國葡萄酒產業一點啟示?
作者:劉偉民
現任大中華酒評人協會主席,自由撰稿,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