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前日發表評論文章,斥責港人拒絕捐款賑濟四川地震災民。另一內地媒體《新京報》昨日卻刊登評論文章,認為港人不是「抗捐」而是「疑捐」,直指內地地方政府和個別慈善基金會應從今次事吸取教訓。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新京報》文章顯示內地亦有輿論對貪官侵吞捐款不滿、認同議員要港府加強監察捐款用途。
港人抗貪不抗捐
《新京報》昨日刊出題為〈港人疑捐內地當反思甚麼〉的文章,讚揚港人一直以來都以「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人悲我苦」的情懷向內地踴躍捐助,今次四川地震後,不少港人透過不同途徑賑災,而今次賑災出現「抗捐」、憂慮善款未被善用的意見,文章同意是正常情況,又稱港府向立法會申請1億元賑災出現波折,雖屬意料之外,但有關問題值得認真反思。
文章進一步指,「港人抗捐是假,疑捐卻是真實存在」,尤其在社會要求增加透明度的聲音下,「內地一些地方政府及個別慈善基金會,確實在做法上與時代落後一個節拍」。
文章最後指,不論立法會通過撥款予港府與否,都不影響內地人對大部份港人的善心印象,而內地地方政府和個別慈善基金會應吸取教訓,因為「一場賑災的失靈,最終傷害的是災民的切身利益」。
工黨何秀蘭認為,《新京報》與《人民日報》的論調截然不同,反映內地人並不是一面倒地覺得港人為反而反,而是連多年採訪內地新聞的本港記者也不贊成捐款下,港人不希望善款遭貪官亂用,故此港人不是「抗捐」而是「抗貪」。
財委會明天繼續審議港府擬申請1億元用作四川地震賑災,由於民主派議員反對直接向四川省政府捐款,故難料明日財會能否完成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