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br>電動車成死局 政策或調整

國策解碼:
電動車成死局 政策或調整

發展節能及新能源車是中央確定方向,在2010年,中央規定購買一輛電動車可享受6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財政補貼(地方政府補貼另計),由於該政策已於去年底到期,因此業內人士反映,目前電動車銷售已經基本停滯。而補貼續期政策遲遲未能出台,意味中央可能將放棄之前的一面倒扶持電動車政策。
在2012年,科技部主導制訂的《新能源汽車規劃》提出,到2015年電動車累計產銷量要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要超過500萬輛。但至去年底,內地電動車數量只達到2.7萬輛,其中只有4,400輛是私人購買,近乎「食白果」,其餘多數是政府部門買來撐場面。內地在電動車基礎設施投資已過百億,卻只能取得如此效果,難怪有專家斥是勞民傷財。

強如美國亦難成事

電動車發展走向死胡同,除了配套跟不上外,技術不成熟亦是主要原因。連之前力推電動車的美國亦要放棄,能源部在今年初表示,之前總統奧巴馬在2011年國情咨文中提出,到2015年,電動車累計銷量要超過百萬輛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和中國一樣,美國近年亦發生多次電池起火事故,而大部份電動車所用的鋰電池安全性成疑,甚至逼得波音夢幻飛機787停飛。
另一方面,中國發電以燒煤為主。儘管電動車可減少路面二氧化碳排放,但由於燃油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燃煤少,實際上整體排放量並無大幅減少。鑒於之前的扶持電動車政策效果強差人意,有不少市場人士提出,中央的新能源車政策可能將會有重大調整。
電動車發展路線方面,亦存極大爭議,科技部力主發展純電動車,而工信部則認為同時倚賴電、油的混能車才符合國情。今年兩會期間,科技部部長萬鋼乘坐比亞迪e6出場,力撐純電動車。
而工信部部長苗圩則表示,新的補貼政策應考慮汽車節油效果,而不是只考慮是否電動車,「打擂台」意味甚濃,中央在此舉棋不定,亦是窒礙電動車發展的原因之一。

記者:黃尹華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