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上市公司陸續公佈首季業績,不過,千萬唔好以為盈利有增長,就代表有前景,繼而想撈底博反彈。以國藥控股(1099)為例,首季多賺15%至5.27億元人民幣,但營業收入及每股基本盈利只分別增長13.5%及15.8%,是自2007年以來最慢增幅。
瑞信指出,導致國藥增長放緩的三大致命傷,分別是:(一)內地醫保政策控制,即是阿爺要控制醫療費用增長過快,醫院可能會傾向用平藥;(二)內地推行反貪污運動,醫生在處方貴藥時會比較審慎,不過相信是屬於短暫影響;(三)國藥第四季存貨或急增。
抽水後弱過藥煲
在醫保政策控制影響下,整個醫藥行業增長都難逃放緩的命運,雖然維持國藥跑贏大市評級,不過都要將目標價由30元削至28元,較本周二收市價23.05元,仍有逾21%上升空間。
不過,若睇股價走勢圖,國藥短期走勢似乎「弱過藥煲」。自從3月尾宣佈折讓近6%配股抽水後,股價就由26元水平一直向下碌,一度低見22.40元,不但跌穿24.60元配股價,就連250日線約23.30元支持位都失守,雖然RSI及STC都進入超賣區,不排除會出現曇花一現式反彈,但在成交配合的持續跌勢下,隨時再表演「高台跳水」,下一站有機會跌番去舊年7月約20元水平。
瑪姬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