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報道】
中央視而重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原來只是口號。作為七大新興產業之一,內地新能源汽車發展備受關注,中央泵水支持,車企亦大打「電動牌」。不過,記者在上海市郊、全國唯一電動車試點嘉定區直擊,未曾發現電動車蹤跡,近千支充電站荒廢,仿如鬼城。有當地居民指,「電動車城無電動車,全年都見唔到一兩部。」
「十二.五」規劃中,中央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以配合2009年內地啟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動車一時間成為市場熱話,揚言發展電動車的車企,股價亦曾「踩油」起跑。剛結束的上海車展內,東風(489)、廣汽(2238)、吉利(175)、長城(2333)等,紛紛響應國策推出電動車,但只停留概念階段,未有發售日期。內地電動車開啟四年,至今可以說原地踏步,市場毫不受落。即使龍頭比亞迪(1211)是唯一「交到貨」的電動車生產商,惟尚未開始量產,近期更見轉攻公共交通工具之勢。(見另文)
地方政府上,「電動車之夢」幾乎破滅。時間回到2010年,為響應上海世博,國家科技部宣佈,位於上海市西面、距離浦東約50公里的嘉定區,被選為全國唯一一個「電動汽車國際示範區」,專門推廣電動車應用。當年上海市政府豪言,預計2012年建成1.3萬支充電樁,全市電動車超過一萬部,產業規模達900億元(人民幣.下同)。
公路上見不到電動車
兩年後,記者到嘉定直擊,只有上海大眾一間車企設廠。令人驚訝是,繁忙公路上,竟然一架電動車也找不到;充電樁建好約800支,全數乏人問津。而當地政府大興土木建造的汽車會展中心、電動車試駕中心、汽車博覽公園等,人跡罕見仿如鬼城,變成國內另一個典型大白象工程(大白象指一項很貴重,需要很高昂費用維持,但卻難有巨大經濟效益的資產)。
「聽說有幾個人買了(電動車),但我全年在街上跑,也看不到一兩台。」在嘉定居住、接載記者的的士司機說。據了解,截至去年年底,全滬擁有電動車的私家車主,不足十個,全數住在嘉定。記者運氣差,在當地採訪了整天,一部也見不到。
充電樁生銹 蝸牛寄居
汽車博覽公園內設有「電動汽車試乘試駕中心」,網頁上寫著「提供高品質電動汽車試乘試駕服務」。記者中午前到訪,除了多塊開始變黃、介紹電動車歷史的展板外,只見清潔工及保安,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及電動車通通消失。呆站一旁的保安透露,「平日好少人試車,除接待團體外,工作人員很早便下班。」
據統計,目前嘉定已起好的充電樁約800多支,與兩年前訂下、2012年建成1.3萬個的目標有天壤之別;然而,電動車不普及,充電站建成亦「英雄無用武之地」。在博覽公園附近,安裝了逾10支充電樁,全部在「曬大陽」。記者上前細看,印有「國家電網」字樣的充電樁鋪滿層層灰塵,部份開始生銹,甚至有蝸牛在屏幕上寄居。
比亞迪廣汽難入滬
在上海國際汽車城大廈停車場內,所有車位皆裝有充電設備,但只泊滿傳統燃油私家車;同樣情況亦出現在馬路上,安馳路路邊的數支充電樁,大部份運作正常;不過,停泊在車位上的不是電動車,而是一部長達10米的大卡車。
雖然中央及上海市政府,合共對私人購買電動車補貼10萬元,仍不足以觸動居民換車意欲。有車主指,電動車充電後的行駛距離僅100公里,不夠來回嘉定、上海市區一次,「上班基本有去無回」;亦有業內人士指,上海政府只對當地生產的電動車,提供補貼,比亞迪、廣汽等電動車難以入滬,可選車款少,難以刺激市場。
【上海嘉定「電動車城」小檔案】
地點:海嘉定區安亭鎮、距離浦東約50公里
背景:借上海世博之勢,2010年指定為全國唯一、國家級「電動汽車國際示範區」
2010年目標:兩年內建成1.3萬支充電樁、全市電動車超過一萬架,新能源車相關產值達900億元人民幣
2012年底情況:約800支充電樁、私人持有電動車不超過10部,新能源車相關產值約130億元人民幣(截至去年3月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