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依賴點擊率取材 <br>市民缺完整資訊 - 李立峯

純依賴點擊率取材 
市民缺完整資訊 - 李立峯

新聞機構量度銷量、計算收視,在商業社會中不是新鮮事,但即使在極端巿場導向的新聞機構中,記者仍然可以在僅有的空間內,報道一些非商業化、未必促銷的嚴肅新聞,但要是管理者把銷量或點擊率的尺放諸個別新聞條目,甚至個別記者身上,後果必然是導致賣弄色情暴力的新聞充斥,產生的不良影響是難以彌補的。
2010年馬尼拉人質事件,向來依賴廣告收入的無綫電視,在黃金時段直播現場情況,沒有播放劇集,也沒有加插廣告,整晚的廣告收入全部倒進「鹹水海」,他們的主管為甚麼作出這樣的決定?因為他們明瞭這是對港人影響深遠的資訊,電視台的聲譽和形象,正正是透過這些骨節眼建立起來,一如《蘋果》一直以來把涉及民運和民主進程的新聞放在頭版一樣,為的不是短期的銷量和點擊率,而是維持長遠《蘋果》企硬、敢於向權貴發炮的形象。
傳媒機構需要清晰的巿場定位,才能吸引廣告商,所以專攻體育消息的雜誌,讀者不一定多,卻會有穩定的廣告,例如汽車、啤酒等;《南華早報》讀者也許不及多家大報,但讀者群普遍教育水平高,也會受到某些廣告商青睞,但《蘋果》管理層所提的點擊率不是巿場定位,高點擊率的新聞,也未必是廣告商有興趣的版面。

傳媒商業運作本無不可,但完全巿場導向,純粹按讀者口味取材,長遠會影響新聞取材。以調查報道為例,這些深入的報道是監察當權者的有效工具,但動輒花去記者數星期甚至數個月的時間,一則好的調查報道即使有單次高點擊率,也可能不及十則八則「慳水慳力」標題煽色腥的民生小故事,前線記者會如何作出取捨?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在自由開放、追求民主的社會,新聞工作者發揮傳遞訊息的功能,透過展示與公共事務有關的資訊,分析和詮釋新聞資訊,令巿民掌握公共事務的發展,建立有質素的民意,有效論政,對於制定社會政策,扮演重要角色。若純粹依賴點擊率選取新聞材料,巿民在沒有完整資訊的情況下,產生的意見可能偏頗,影響政策的制定,並非社會之福。
有限度量化記者的努力並非完全不可行,但單用點擊率論功行賞相當危險,如有必要作出量化,可考慮把行業對記者的認同、頒發的獎項作為其中一個因素,但最終原則是不可以犧牲新聞質素。

李立峯口述 記者張嘉雯筆錄

李立峯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