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廉政專員湯顯明被揭發在任期內,多次用公帑向內地官員送禮,令港人譁然,擔心內地的送禮攀關係文化入侵香港,破壞廉潔社會。我們不妨從中華文化去分析一下事件。
‧「行賄」的文化習俗
先說兩個習俗。農曆年廿四,中國有「謝灶」傳統──灶君是玉帝派到凡間監察百姓的神祇,年終便上天庭滙報每戶人家的所作所為,玉帝便據報定賞罰。因此每年謝灶時,主婦會把熏黑的灶君神位洗刷乾淨,然後在神位搽上麥芽糖,作為「甜頭」,讓灶君稟報玉帝時多說好話,少說壞話。
另春秋二祭時,孝子賢孫會把祭品包好,在袋上貼上金元寶,才拿去焚燒。金元寶是給「鬼差」的,是「通行費」,希望鬼差嘗到甜頭,便盡責把祭品送到先人手上,不要「落格」。
以現代角度看,以上的習俗都屬「行賄」,彷彿在中國文化裏,無論天上的神祇、地上的官員、地下的鬼怪,都可以賄賂,不行賄他們便不會盡忠職守,不會把工作做好。
‧「禮」非謝意讚賞而是收買
農曆年不少人會派利是給大廈管理員──即使他們平日表現欠佳、態度懶散、當值睡覺,朋友結婚還是未結婚也照樣派。筆者問過一些朋友為甚麼這樣做,常見的答案是希望藉小小的「禮」,打好關係,讓保安員以後給自己方便,有麻煩時保安員可以更落力幫忙,更重要是自己違規時,保安員會隻眼開隻眼閉,在能力範圍內寬限處理。
換言之,「禮」的目的並非出於禮節、感激或讚賞,而是出於討好權力,出於為自己帶來方便,純粹是功利目的,而莫問對方功過。
筆者不反對送禮,誠然,一份禮究竟代表讚賞感激還是討好權力,或只是習俗需要,有時不易分辨,想指出的純是送禮者心態的問題。大廈管理員的權力其實很小,履行職責是他們份內事,但送禮者(派利是送現金)卻抱着功利心態,小至大廈保安員也尚且如此,當這種心態蔓延至社會,蔓延至官場,豈不成了貪腐文化的土壤?
‧「關係」文化中國獨有
中國文化是「攀關係」的文化,這種「關係」非常特殊、複雜和不易理解,因而形成一套獨有文化,居此文化者較易領會,非此文化者難以理解,因此英文才以國語拼音獨創「Guanxi」一詞而非以relationship、connection等直接翻譯。在網上查牛津字典,Guanxi的解釋如下:「(in China) the system of social networks and influential relationships which facilitate business and other dealings(有利經商或其他交易的人脈網絡和權力關係的系統)」,解釋還註明「在中國」,可見中國的「關係」如何博大精深。
攀關係成為中國文化,因為封建中國要向上攀升的機會不多,不像現代社會充滿多元發展的機會,不討好權力者,多有實力也沒用。很不幸,這種文化還深深影響現代中國人社會的生活。
例如,近年流行一句說話叫做「識人好過識字」,戲謔讀書無用,倒不如搞好人脈關係。這種強調實力無用的論調是站在自利角度上看,而不從社會整體去想,最終只會令社會走向腐敗──如果我們認同這種文化,由一群只搞關係的庸人當上高層,對社會必然是災難,其禍害又有多少人逃得過呢?
中國諺語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攀關係的最佳寫照──只要你跟權力者有關係,哪怕你是雞是犬,一樣可以分享權力的果實。例如梁振英當選特首,一眾「梁粉」便被委派入政府,像上星期新聞指,七名「梁粉」獲委任入市建局,當中大部分均無相關經驗,故被批評為政治酬庸。
這種攀關係的政治酬庸在內地官場簡直有如呼吸空氣,但對素來強調廉潔的香港,卻是毒霧。
‧一國兩制要倒塌嗎?
一國兩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香港有別於內地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中英談判時,廉署運作近十年,卓有成效,香港已初步確立廉政制度。香港人害怕回歸,是害怕內地制度入侵──不單指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還包括內地政治官場文化蠶食香港的廉潔。一國兩制出現,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讓香港人安心接受主權移交的事實。
所以,阻隔內地惡劣文化入侵,即所謂河水不犯井水,一國兩制正是一座堤壩。很不幸,香港主權移交大陸十多年,堤壩上已出現一個一個缺口,內地文化像一缸被工廠化學品染成五顏六色的河水,從缺口一點一點滲入。當廉署也失守時,恐怕遲早缺堤,污水淹入香港每口大小水井,我們不會再有好日子過。
撰文:葉一知
通識名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