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喜歡台灣這個寶島。人情味是理由,慢活是理由,他們愛護地球的生活態度,也是一個理由。那次到墾丁參加音樂節,fever過後,體會最深的是當地強烈的環保意識。
每年4月份是墾丁音樂季,數天內會有多個不同類型的音樂會舉辦,比較大型及高知名度的就兩個,分別是「春浪音樂節」和「春吶音樂節」。兩個音樂節,音樂性質雖然各有不同(「春浪」傾向流行音樂,而「春吶」則走電子音樂路線),但無獨有偶,兩者均打着「環保」的旗號,宣揚愛音樂、愛地球的訊息。原因是往年狂歡過後所遺留的垃圾一直為人詬病,滿地垃圾堆積如山,對環境及乾淨的海灘造成沉重的負荷。
為此,墾丁當地就曾經引發起因推廣原創音樂而犧牲本土自然環境的爭辯。所以當地的環保局近年積極推廣環保訊息,在熱門景點設置資源回收站,並與音樂季主辦單位推動一系列宣傳活動,希望遊客在參與音樂饗宴時,也能順手環保,不要為狂歡而付出污染地球的代價。
香港環保政策慢三拍
那次我在「春浪音樂節」聽得最多的,除了音樂和啤酒廣告,便是「愛音樂,愛環保」的口號。由一進場「垃圾不落地」的呼籲,到開騷前十幾個白髮蒼蒼的義工叔叔阿姨,帶着回收袋,高舉寫有「鋁罐」、「紙張」的木牌,在觀眾席地而坐的草坪上不停穿梭,還有場內的垃圾分類回收筒……OK,不用再提,我已知道手中啤酒罐的下場應該去邊。
配合大會呼籲,騷完了,台下樂迷也不急於離場,主動清理自己四周的垃圾,並分門別類,投進垃圾筒。真正做到輕輕的我走了,卻不留下一點痕迹。還記得去年我花了1,600個大洋,買下Lady Gaga演唱會最貴企位門票,興奮過後只見滿目瘡痍,膠杯膠袋隨處可見,地上還有倒瀉的啤酒和零星的薯片碎。當時穿着高跟鞋的我,走過「立黐黐」大地,同樣做到揮一揮衣袖,卻是一步一腳印,鞋底黏滿啤酒漬。哎,那可是我新買的Stuart Weitzman,痛心疾首!
台灣人愛環保,與當地政府積極推動不無關係。早年台灣便推行廢物分類、廚餘回收,而當時仍是台北市長的馬英九更親身走進垃圾房,向民眾示範廢物分類法,與膠官執假垃圾、蠻斷掃帚高下立見。此外,台灣政府補助各鄉、鎮、市建立廚餘清運回收再利用系統,推動廚餘回收。在台灣的環保條例下,廚餘得到特別處理,回收再用作堆肥,或加工製成飼料。反觀香港政府的環保政策,永遠是慢三拍,廚餘多被葬送堆填區。同樣是剩食,出路迥異,雲泥之別。
原來香港不獨民主進程停滯不前,環保政策也一直沒有進步過。
編按:是日由盧主席秘書Joycelyn執筆。
Joyce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