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報告】
【本報訊】南丫IV號船艙欠缺了一道可阻止海水湧入的水密門,及座位不夠穩固,是導致嚴重傷亡的關鍵之一。調查委員會矛頭直指海事處嚴重失職,點名批評多名海事處人員對船隻審批及檢驗過於馬虎。報告痛批海事處每一階段都接二連三有人犯錯,監管制度存在嚴重問題,承擔責任的態度亦有需要改善。但海事處長廖漢波昨仍拒絕為海難慘劇公開道歉。
記者:麥志榮 馬志剛
報告指出,海事處每一階段都接二連三有人犯錯,南丫IV號95年建造時的設計圖則資料混亂及矛盾,船艙油箱房及舵機房之間原本應有水密門分隔,結果只建成一個開放通道,並無裝設水密門,但結算船隻穩定性是否合標準時,又按有水密門來計算。海事處在審批圖則及檢驗新船時,完全無留意圖則有問題,多名驗船督察實地上船檢驗,亦對欠了一道水密門視而不見。一名督察更聲稱水密門只是外在裝置,可以之後才處理,委員會認為不可接受。
審批未有發現欠水密門
這個最初錯誤原來亦並不致命,據專家計算,就算無水密門,撞船後亦未必即時沉沒,但南丫IV號在98年申請在船艙底加8.25噸鉛壓載物,而海事處又於05年要求將壓載物升高10吋,改變了船隻穩定性,導致撞船後沉船。報告批評,海事處驗船人員審批及檢驗船隻加壓載物時,竟無發現欠了一道水密門,與圖則不符。報告更點名驗船督察麥溢威身為專業人員,卻看不見加了壓載物的舵機房及相連艙室之間的水密艙壁明顯開了一個大洞,令人費解。而另一名高級驗船主任在計算船隻穩定性時又無覆核資料,犯了明顯錯誤。
專家又揭露南丫IV號上層座位的螺絲,只固定於纖維板及發泡膠夾層構建的甲板上,並不妥當,因為螺絲只有小部分與纖維板銜接,其餘嵌入發泡膠內,無法真正抵禦撞船時的強大扯力。
張炳良指進行內部調查
委員會點名批評海事處驗船人員在檢驗座位時只是選若干座位,然後施力,看座椅有否鬆脫,並無向船廠查詢座椅以那種方式固定於甲板上,做法只能說是粗略。而海事處整體來說並無取得足夠資料,使驗船人員可斷定座椅是否穩固。相比下,下層鉻製甲板,在撞船後沒有座位鬆脫。海事處在驗船時信納上層甲板座椅妥為穩固,實在令人費解。
報告結論指出,從聆訊的大量證供,清楚顯示海事處以往及現時的監管制度本身顯然存在嚴重問題,需要制度上的改變,尤其是承擔責任的態度和透明度方面的改變。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與海事處處長廖漢波昨召開記者會回應報告。張炳良對報告內提及的人為和程序問題,感到不安,就事件表示歉意。現時正進行內部調查,若發現有人行為失當或失職,會按公務員程序,秉公嚴肅處理。如果涉及刑事,會依法處理。廖漢波在記者多次追問下,都無向死難者家屬致歉,只表示深表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