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荷李活片商蜂擁來港取景。與其說西方人鍾情東方文化,倒不如說那只是一種獵奇心態,心態就如今日港人欲到北韓打個轉一樣。
先由上世紀五十年代說起。那是殖民地時代,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主要是給英國人面子。從《生死戀》到《蘇絲黃的世界》,我們看到的香港仍保留漁村風貌,民風樸素,生活環境惡劣。在西方人眼中,這些都是難以想像的現實,只有在虛幻的電影才會出現的畫面。而兩者角色的共通處,就是賣異國風情:《生死戀》是美國記者戀上歐亞混血兒醫生;《蘇絲黃的世界》則是美國畫家戀上華人妓女;當中都蘊藏着為世不容的愛情,以及中西文化的矛盾,而這些都為電影帶來了戲劇性效果。當然,那時的荷李活編導與港督、警務處長等揸弗人都有私交,來港拍攝自然享有某些特權。
覷覦內地肥肉
八十年代過後,香港經濟起飛,到處高樓大廈,人口密度激增,香港成為西方人眼中的冒險樂園。《盜墓者羅拉:生命之匙》及《蝙蝠俠——黑夜之神》均以ifc作為地標,《超能風暴》及《世紀戰疫》則走進香港貧民區,無不是出於獵奇心態,多多少少有點侮辱華人的況味。
前文所述的是內在因素,那外在呢?當然是錢了!說到底,電影只是一門生意。去年,內地票房總收入為171億人民幣,是全球第二大的電影市場。美國片商覷覦這塊肥肉,無奈中國廣電總局對外資片商的分賬比例有嚴格規定:若是引進片,外資片商只能攤分票房的25%,而7、8月是國產電影保護月,引進片不能在其時上映。反觀合拍片(需獲廣電總局承認)的待遇則大不同,不但不受外資電影限額,外資片商更能攤分票房的43%。這亦解釋為何美國片商千方百計爭取成為中美合拍片,來中國取景、重用中國演員都是一種姿態(亦是合拍片規定)。
香港並非首選
鑑賞過無數的前車,荷李活片商當然深明到中國取景比想像中困難,諸多限制且缺乏自由度,香港便成為唯一的alternative。
撰文:馮國康
想睇更多首輪猛片介紹同預告片?《一台戲》為你網羅最新電影介紹及影評↓↓↓↓
http://hk.movie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