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弓道,講求的不只引弓射箭,與日本茶道、書道及劍道等傳統文化一樣,更講求心的領會,以達至「立禪」的境界,弓道甚至被日本人視為精神的運動,一把松永家出產的「肥後三郎」弓,更是日本工藝的精髓。弓道愛好者林愷欣每年會到日本取經,然後回港不收分文地以交流形式,將弓道的美學傳授出去。
記者:冉藹莉 攝影:程志遠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左腳踏進道場,微微俯身鞠躬後,道場的門檻就似通往平和世界的一扇門。左手持弓,右手持箭,流暢地做着「射法八節」,雙腳站穩、身體端正、箭上弦、舉弓、拉弦、瞄準、放箭及思考,不過短短四分鐘,已表達到弓道的最高目標,就是追求正確技法的「真」、內心鎮定的「善」、姿勢及禮節的「美」,讓我以為自己回到了古代的日本森林中。
弓道乃靈魂的運動
我回過神來,醒覺自己正在銅鑼灣鬧市中一座八層樓高的天台。一班年輕人穿着得整整齊齊,白木綿製造的襦袢式筒袖上衣、下身配搭黑色五道褶子、象徵着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之道的馬乘袴,腳上穿白色棉質、把腳姆指與四指分開的足袋及傳統的木屐,正在忙於準備自己的弓箭。
擔當督導角色的大師姐林愷欣,剛從日本考獲「全日本弓道連盟」二段資格,任職室內設計師的她,07年在英國倫敦留學,在練習場看完一次示範後便愛上弓道,一學便三年了。日本弓道與西洋弓箭最大分別,在於西方的射箭運動,講求精準,務求百發百中,但對弓道者來說,射中箭靶並不是終極目標,而是儀式化的武術,更被視為靈魂的運動。
在英國學習的時候她跟隨日本以外擁有最高段數、有35年弓道經驗的Liam O'Brien導師,在倫敦弓道協會(London Kyudo Society)學習。她說:「老師為七段教士級,一般來說,五段的鍊士已符合教練資格。」弓道最講究禮節,連準備功夫也不容忽視。記者請林愷欣示範穿上裝備,她說:「我不能站着示範,這是失禮的行為。」她隨即把由藺草編織成的榻榻米鋪在地上,更把護胸、內膽手套及鹿皮手套等一字排列,備齊弓箭後,便脫去木屐跪在蓆上,再慢慢順次序把護胸及手套戴上,準備好,便可以步向道場進行「射法八節」。
「肥後三郎」 絕世好弓
一把弓箭都是弓道的精髓,日本熊本縣是製造傳統弓藝最有名的地方,松永家出產的「肥後三郎」弓,優越的彈性及極強的回復能力,是全日本公認的絕世好弓,一支弓更可售逾三、四萬元。
現年80多歲的松永重昌,子承父業,60年來一直製弓,近年更退休,讓兒子弘澄接管。每年落雪及晚秋,他都往森林尋找三至四年又滑又直的竹子,再把竹子切割後,待數個月自然風乾後再使用。由凌晨二時開始製弓,花上四小時,完成多達十五個工序。今日的弓大部份都是用玻璃纖維製造,但他依然保持原有的傳統,用鹿皮煮成膠粘劑,再塗上弓的夾層,令弓更有彈性。但膠粘劑很快會變硬,所以要先把弓蒸過後,在五分鐘內將一百個竹楔打入弓及藤之間,將硬身的內竹及柔軟的外竹緊貼竹芯。製成的弓就已是一種藝術了。
年年飛日 提升修為
香港並沒有弓道教練,林愷欣每年要飛往日本,上為期三日、費用6,000元的弓道課程(包食宿),一年至少進修一次,好讓自己進步及回港後與人分享。在弓道課程中每天早上九時集合,排隊及訓話後,便要對着日本國旗敬禮,即使不諳日語,也要跪坐着以日文朗讀注重品格修養、儒家學者寫的《禮記.射義》及箭技上的《射法訓》,作一天的開始。
第一日,學習基本動作及進出道場的禮儀;第二天,學習射技及失誤的處理;第三天,為審查整個過程。完成三天的課堂後,第四天便可進行段級考試。她說:「通常一排五個人一起射,有次,我第一個被點名出去,結果我在80名學員面前錯漏百出,所有步法都錯,不停要別人提點。」從此她督促自己每次上堂都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把所有學過的都用文字及圖畫記在筆記簿上。
林愷欣更把弓道形容為一種生活上的情操,講求承諾與堅持。從每一個禮儀上,培養出個人的修養,尤其「射法八節」中的「残心」,就是百分百把自己豁出去,再以靜心作總結。從前的她,練習到手臂疼痛,越練習,越害怕傷害自己。「師母勸我不要畏懼。其實,在日常生活裏,如果遇到困難,你越驚,便會讓困難傷害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擔心是多餘的,她把弓道裏學到「立禪」的專注,都運用於生活上,活得很禪。
射法八節
踏足 (足踏み)
身體向着右方,面向箭靶,左腳向箭靶方向踏前半步,專注地看着右腳向外側踏出半步
構身 (胴造り)
穩定腰間及上半身
上箭 (弓構え)
將弓的下端置身在左膝上,搭箭上弦
舉起 (打起し)
雙手把弓箭高舉過頭
拉開 (引分け)
一手托弓,一手連着箭末拉弦到自己的視線水平
集中 (会)
將箭瞄準到箭靶,保持力度,全神貫注
分離 (離れ)
再把右手的箭鬆開射出
留心 (残心)
維持數秒原有的姿勢,以達致關乎個人品德及風格等精神層面上的「殘心」境界
弓道歷史
弓箭於石器時代已是狩獵工具。早在公元600年(日本飛鳥時代),文獻《日本書紀》出現「馬的射」的字眼,意味弓箭術已發展至「騎射」水平,並慢慢成為武士的戰鬥技術。
1862年,日本幕府廢除了弓術上的御前禮儀,並在武術學校的科目中把弓術剔除。到1871年,日本推行廢藩國縣,全國學校被藩校取締,令所有武術消失得無影無蹤。到明治維新前,攜弓本是一種武士階級的身份象徵,但明治維新後,因幕府制度崩潰,社會不再存有明顯階級觀念,弓箭武藝開始淪落為社會低下層的娛樂,慶幸當時有一批弓術家各自開設道場,令弓術文化得以延續。到1895年(明治28年),武德會在京都創立,令庶民也能再認識武士道的精神與熱心,1919年,「弓術」正式改名為「弓道」。
1945年,美軍佔領日本,武術又再次受到禁止。三年後禁令解除,翌年更成立「全日本弓道連盟」為中心,把兩種主要的弓道流派──着重儀式的「小笠原流」及着重技術的「日置流」,共同建立一套主流的「射法八節」,以利教授與普及發展。
現時弓道段級主要分五級十段,根據射箭技術、禮儀及姿態去評級。五級屬最初了解基本動作的階段;初段至十段中又包括三個頭銜階段。考獲五段之後要考鍊士才可考六段、六段後又要再考教士才可達七段,七段後要考範士,才能到達八至十段。級數越高,體悟的領域更越接近「禪」的境界。從全日本弓道連盟的會員數字看,全世界只有4,938名鍊士、1943名教士及98名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