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蔡東豪上周一的文章〈扶持到死〉,講內地最大太陽能企業無錫尚德在短短12年間,由冇到世界第一,再瀕臨破產,大起大落的背後,是政府的有形之手,不斷透過各式各樣補貼,揠苗助長。最近甚至有講法指,中國能夠在短短十多年間成為出口大國,未必全因大量廉價勞工或低估的人民幣,政府無微不至的補貼,絕對是因素之一。
《經濟學人》最近引述了兩位美國學者的著作《Subsidies to Chinese Industry》(對中國工業的補貼),書中描述他們如何利用各種渠道蒐集資訊,去估計大型國企享受的補貼,按照他們的「保守」計算,在1985至2005年間,內地政府共向大型國企提供逾3,000億美元的補貼,形式不外乎為廉價資本、低息貸款、平電平水或原材料優惠等。兩位學者估計,在某些關鍵的行業中,補貼額隨時超過工業產值的三成之多。
近百公司冇補貼冇錢賺
書中重點探討數個行業,例如內地的紙業既缺乏規模經濟,而且內地的人均森林面積是眾多國家中最小之一,因此需要大量進口紙漿,令原材料幾乎佔去成本逾35%,儘管如此,內地紙商仍可以在不到十年間將產能提升兩倍,出口比歐美紙商便宜得多的產品,甚至在2008年便爬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紙品生產國。
這驕人成績的背後,是政府於2002至2009年向紙業提供超過331億美元的補貼,當中電費補貼達7.78億美元、煤價補貼為30億美元、利息補貼達20億美元,這還未計原材料的入口補貼。
多年下來,補貼已非一時的產業政策,變得跟內地的維穩預算一樣,勢頭有加無減。內地調研機構同花順統計了A股公司的最新年報後指,去年受政府補貼的A股共有1,646間,涉及金額564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兩年前,這金額只是400億元。有97家公司若非靠政府補貼,是無法有錢賺的,重慶鋼鐵(1053)便是一例。
不要以為,受補助的都是一些經營能力較弱的企業或初生之犢。事實上,去年的補貼王是石油巨擘中石油(857),受助金額94億元,但中石油去年賺1,153億元,誰說這不是一個越強越要幫、越壯越要補的怪象。
企業養大後變寄生巨獸
補貼除益國企外,重點民企也受惠,尚德固然是一例,原來連一些看來沒有戰略性的食品企業也受益非淺。食品股旺旺(151)的年報顯示,過去三年獲得的政府補貼金額在3,100萬至4,700萬美元不等,佔其當年盈利隨時超過一成。為甚麼強大如旺旺,也可以獲得如此豐厚的補貼?這與旺旺大股東蔡衍明近年對港台的媒體突然興趣濃郁,又是否有關?
全世界都有不同程度的補貼政策,但內地基於政商一體的結構,故補貼規模之大,範圍之廣泛,仍然令人側目。
現在經濟學界,對於補貼這種干預市場的做法,不再一面倒聲討,認為以此扶植一些戰略行業,不一定是壞事,但最好補貼是落在需求一方,即津貼消費者或用家,勝於直接資助企業,讓用家去代替政府發掘贏家。
不過,補貼也有其難以自控的邏輯,就是養大了的企業,不會肯自行斷奶,反而會利用其政治影響力,不斷苛索,變成寄生政府的巨獸,於是政府與企業利益扭作一團,剪不斷理還亂,成為任何改革的巨大阻力。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香港的幾家手機商,會對中移動(941)投3G牌有這樣大的反應,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對手不只是一家電訊巨無霸,也是與背後銀彈無限的政府競爭。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