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青少年面對學習、社交及長輩期望等壓力,隨時引發焦慮及抑鬱症狀。曾有一對考入名校的姊妹花,成績優異的姐姐因不懂疏導讀書壓力,更轉化為各種痛症,並失眠及暴瘦;剛升中的妹妹則因適應不到新學校,同樣罹患抑鬱症,幸及時獲轉介接受精神科治療,才逐漸康復。
記者:潘柏林
大埔那打素醫院兒童精神科副顧問醫生巫綺文表示,青少年抑鬱症病發率為3%至9%,根據以往調查數據顯示,12至18歲年齡組別中,1.3%患上抑鬱症。青少年罹患抑鬱症的原因包括家族史、外在環境如學業壓力等,部份患者的抑鬱症狀較反常,例如突然暴飲暴食或經常要睡覺等,家長若發現子女出現行為異常或情緒不穩,需盡快求醫。
38歲的阿嫻(化名)在北區居住,屬小康之家,兩名女兒就讀同一間名校,但2011年兩人先後患上抑鬱症,令她擔心不已。她說,大女Ann(化名)因為焦慮引發頭痛、肚痛、牙痛和失眠等症狀,短短兩月暴瘦10公斤;幼女阿怡(化名)未習慣升中的壓力,曾企圖在學校天台跳下自殺。
她初時不了解抑鬱症,憶述當年剛升中的幼女成績一般,加上不習慣新環境常哭泣,其後更出現自殺傾向,半年後性格內向但成績頂尖的大女也開始身體不適,眼睛、牙骹及背部出現原因不明的痛症。
名醫束手 須心理治療
由於不了解女兒是患上抑鬱症,她花了數萬元帶大女遍尋各專科的醫生治療,其後更辭職留在家中全天候照顧女兒。她自言每日都擔驚受怕,「兩個一齊爆發,我就24小時唔瞓覺,有時報警多過食飯。」眼見大女兩個月暴瘦10公斤,「佢瘦到變咗排骨,行路都冇力,又唔沖涼唔食嘢,連最鍾意買化妝品都無心機。」
面對女兒的病,阿嫻形容心情極痛苦,「好似十號風球打埋嚟,我情願你攞我命。」幸獲私家醫生轉介兩人到那打素醫院兒童精神科跟進。負責治療、該院臨床心理學家劉澤俊表示,Ann因不能疏導負面情緒,壓力影響身體致出現各種症狀,例如過度焦慮令肌肉繃緊,是牙骹痛的主因。阿怡經一年治療後已康復;Ann服藥和接受心理治療後,病情已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