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一古:錦繡坪輋 歸園田居

一樓一古:錦繡坪輋 歸園田居

每一代香港人,都應該有安居樂業的空間。這是政府宣傳新界東北新發展的廣告說詞。一群視藝及文字工作者,卻以文字和圖像,為真正幾代人安居樂業的鄉村賣了不一樣的「廣告」,那裏沒穿崩的公屋情懷和虛假的園林美景,只住了無數「陶淵明」。
記者:邵超 部份攝影:劉永發、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環保生態花園

花園的焦點是掛滿空氣草和植物的龍眼樹,樹下綁着鞦韆,如此良辰美景,怎不奢侈!

受新界東北規劃影響的坪輋新村,是小孩子畫簿裏的鄉村,清靜得只有農田和人。這天走進園藝迷KK的家直到星星出來了,總算見識過鄉村生活的精緻。其實分不清是園丁還是自由身貨車司機才是KK的正職,他賦閒在家時都在打理花園,星期日家庭活動由女兒主導,陪她到雙魚河練習Rollerblade和上課。問KK何謂美好家園,一語記之曰:自由。「我成長的地方都是寬闊的空間,晴雨天都知曉,所以希望小朋友都在這樣的空間成長。」閉門造車者,只能將綠色生活,想像成一家三口穿上白衣,坐在公園青草地的清新畫面。KK自小跟一家三代人住慣萬呎村屋,後來政府收地逼上樓,這個爬龍眼樹長大的自由人,天大地大只有鄉村才能容身,於是在十四年前租住坪輋村村屋,在業主朋友不干預政策下,把屋前一片種有兩棵龍眼樹的荒地,打造成二千呎秘密花園。他不時把別人棄掉的植物、石卵及卡板等等為花園造景,人人都說:「你租㗎咋,搞咁靚做乜?」但他就是享受玩的過程。「人生就是不斷學習,難得有機會讓我學習木工、種植蘭花!」
花園裏動物與植物自成一個生態系統,在肉眼看不見的世界裏交換着養份。夜了,大家坐在花園裏聊天,KK掛上俗稱「螢火蟲」的太陽能燈。「除了燒烤派對,絕不弄得燈火通明,避免影響生態。」黑夜的花園生機處處,KK帶我們看睡蓮池畔的青蛙、織網的蜘蛛和螢火蟲發光的尾巴。KK一家三口一條狗一個暫借的花園,生活就是這麼簡單。政府在硬推三個新發展區,KK的秘密花園隨時消失,他說生活裏不能無花園,但香港鄉郊選擇越來越少,退路可能是離島或西貢。

KK認為應該要求多點綠化的居住空間,而不僅是城市增設綠化帶,那是公眾享用,不是參與。

暖和春日下,愛犬Boy的小日子:睡小覺。

KK低調撐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利用其木工及藝術美學,美化聯盟大本營。

二千呎開放式廚房

坪輋共有9條村 ,離開KK家,在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再到坪洋新村黃氏夫婦家。黃氏夫婦廿年前拜託在政府部門工作的親戚核實東北一帶並無發展計劃,於是買下村屋,從鴨脷洲搬過來過起退休生活,誰想到偏遠之地也被相中發展。
「一日好快過㗎咋。」黃太所指的退休生活,是每早起身掃樹葉、燒垃圾、照顧愛犬等當作運動,然後坐車外出飲茶,晚上在二千呎開放式廚房吃飯摸摸酒杯底,這個露天廚房逐漸成為家人和鄰居聯誼的中心,也是兩老享受寧靜時光的最愛空間,黃先生說:「坐在這裏吃飯不知幾爽!」。這天邀來鄰居蘭姐一同聊天,黃先生向我們展示完鱷龜後,又爬上屋頂拿起叉子勾下木瓜宴請各人,「還種了火龍果、黃皮、荔枝等,孩子回來都喜歡吃,遲些有龍眼吃!」村民各家種植果樹和栽花,交換、分享果實和種子是禮儀,也是社交生活的一部份。在村裏生根的蘭姐嘆道:「想告訴政府人唔係生活在公園入面,我現在生活在一個共用空間,關上家門自己弄一草一木為樂,打開門見路旁有雜草會主動清理,在市區可能因此被控。試過向公園阿嬸職員提議交換種子,她寧願丟掉。」黃太忍不住插嘴:「原來仙人掌對治骨刺好,好多人問我哋攞呢!」語調間掩不住得意,分享是福。

黃先生為寵物鱷龜而自豪,忍不住向我們獻寶。

新界東北邊境,真的需要發展嗎?

園藝陶冶性情,住在村裏,還能享受種瓜得瓜之樂。

假日孩子不時回來探兩老,或邀朋友來玩,其餘時間,兩老可以充份享受二千呎開放式廚房的空間感。

永遠站在雞蛋的那一邊

多得「新界東北Style:生活可以是這樣的」藝術展的成員牽線,才可進入園藝迷KK和生鬼的黃氏夫婦的家,十多位成員多是熟悉的面孔,這次跟本土攝影師John Choy、謝柏齊、謝至德、插畫家Stella So遊村,忍不住跟Stella說:「看見你,就代表有些地方要消失了。」政府選定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為新發展區,以擁有最多公頃農地的坪輋為例,將建成特殊工業及中低密度的新發展區,拆掉村民安居樂業的綠色家園而不是建公屋,不禁思考究竟這是配合深圳的發展,還是香港自身需要的發展?展覽便提供多個視點。

藝術家們鏡頭下的新界東北景、物、人情,留住也許行將消失的種種。

「新界東北Style:生活可以是這樣的」藝術展

日期:5月7日至21日
地點:石硤尾JCCAC藝術村L-0藝廊
查詢: http://www.facebook.com/hongkong.north.eastern.new.terri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