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與守恆 - 李怡

變化與守恆 - 李怡

上個月,台灣出版了日本已故電影巨匠小津安二郎的文集,書名叫:《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小津60年前拍的《東京物語》,去年被全球358位導演評為有電影史以來的冠軍作。
我覺得有趣和有意義的是他這本文集的書名,它取自小津的一段話,他說:雖然有人跟我說,「偶爾也拍些不同的東西如何?」但我說過,因為我是「賣豆腐」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飯或炸豬排,怎麼會好吃呢?
拍片四十年,他賣的是什麼豆腐呢?是平凡。拍普通人,說簡單故事。平淡而雋永,真的像豆腐那麼純粹和有餘味。
這是一種對自己所喜好、所經營的事物的專注。這種專注是日本人性格中常見,而中國人性格中所缺的。日本人追求「永恆」,中國人追求「變遷」。在日本,常見到經營上千年只賣一樣東西的小店,或千年的溫泉旅舍,用的是千年不變的待客之道。在中國,這種老年店鋪幾乎已絕跡。
中國人喜歡變,貪新鮮,喜歡多樣化,愛跟風跟潮流,所以張藝謀早年《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片明明已拍出了諷喻中國政治文化的風格,後來卻捨己所長跟《卧虎藏龍》之風拍《英雄》《十面埋伏》等失敗之作。為了迎合中國人口味,麥當勞賣飯,吉野家賣東坡肉。
求變,未必不好;固執守舊,也未必好。世界在變,人也不能不因勢而利導。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但這是因勢變而變,而不是趕潮流的變。
人生也如此,一輩子做一件事,再愚魯的人也會有點心得。一輩子賣豆腐,做出最純粹的好豆腐,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