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br>朱家溍談崑曲 - 鄭培凱

鄭培凱︰
朱家溍談崑曲 - 鄭培凱

朱家溍(1914-2003)是著名的文物學家,長期供職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是國家文物鑑定委員,在文物界的地位與張伯駒、啟功齊名。有個故事說他與啟功一起逛故宮,彼此調笑是沒落貴族。朱家溍對啟功說:「到君家故宅了。」因為啟功是清朝皇室愛新覺羅後人,雍正皇帝第九代孫,現在成了一介平民百姓,逛故宮不啻回來憑弔祖宗的基業。啟功反應倒是快:「不,是到君家故宅了。」因為清代的紫禁城得自明代朱氏。不過,啟功的說法稍為勉強,因為朱家溍雖然姓朱,卻不是皇明後裔。他這個朱氏,雖然跟朱元璋無關,倒也有來頭,據說他是南宋大儒朱熹的二十五世孫,應該可靠的,因為他曾擔任朱子紀念館的名譽館長。
朱家溍祖籍浙江,高祖朱鳳標是清代道光年間進士,曾任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官居一品。生前在京師有「賜第」,後代就落籍北京,到朱家溍,朱家在北京已經經歷了五代,可算是地道的北京人。像朱家溍這樣的世家子弟,鐘鳴鼎食,見多識廣,又受過現代教育的洗禮,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成為頂尖的文物學家,鑑定國寶的行家裏手,好像是順理成章,很自然的事。
朱家溍自幼愛好戲曲,而且不止於坐在觀眾席上看戲,還身體力行。因為酷愛楊小樓,所以學了很多武戲,由范福泰開蒙,後來又跟遲月亭、陳少武、劉硯芳、曹心泉、錢寶森等名家學戲。他不但會唱武戲,被人譽為楊派藝術大師,也對余叔岩、梅蘭芳的表演藝術鑽研很深。他不是職業演員,但懂得戲多,又唱得當行出色,有趣的是,他不喜歡別人稱他作「票友」,理由是自己並不參加票房活動。我有點懷疑,他這個說法是故意謙遜,其中不乏自矜標高的態度。
朱家溍演戲頗有大將風度,不輕易粉墨登場。一九六二年,九三學社和梅蘭芳劇團在全國政協禮堂聯合演出,大軸戲是《霸王別姬》,梅葆玖的虞姬,朱家溍飾演楚霸王。一九八七年,恭王府戲樓修繕落成紀念演出,朱家溍年已七十三歲,與北京京劇院的梅花獎得主宋丹菊連袂演出《霸王別姬》,宋丹菊飾虞姬,朱家溍仍演項羽,風采依舊。一九八八年,紀念楊小樓一百一十周年誕辰,他再度粉墨登場,示範演出了楊派《長坂坡.掩井》和《青石山.對刀》。據說,朱家溍年逾八旬之後,寶刀未老,還能登台演出崑曲《單刀會》、《浣沙記》、《鳴鳳記》、《鐵冠圖》、《卸甲封王》,京劇《連環套》、《湘江會》等武戲。
朱家溍是京劇的內行,同時也擅長崑曲。他特別指出,在過去,一個夠水準的京劇演員必須學崑曲做為基本功,才有底氣。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都會不少出崑曲戲,他們演的皮黃戲因為有了崑曲的底子,才能在藝術境界上有所超越,顯得更有光彩,更有魅力。朱家溍晚年出版了《故宮退食錄》上下兩冊(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九),其中收了不少探討戲曲的文章,有一篇〈提倡文武崑亂不擋〉,寫得非常好,語重心長:「西皮二黃戲在成長的期間就大量接受崑腔的哺育。崑腔從明到清流行數百年,有成千的劇目,積累着無數優秀演員的藝術結晶。所以京戲班老演員都以崑亂不擋作為衡量演技水平的標準,是有道理的。近年來京劇演員好像自動放棄這個要求,是很遺憾的。我建議青年演員即使本人不打算演崑劇,學上幾齣,對於演京戲也有莫大好處。舉一個具體的事例,有些演員的唱,怕低不怕高,低腔放不出音,使不上勁;有些女演員簡直找不着『落勁』。如果學唱崑腔就會提高演唱技法,解決這些問題,並且使身段準確,表演風格雅化。」
由於朱家溍畢生在故宮工作,有機會接觸到藏在故宮的昇平署檔案,更因為他酷愛戲曲,懂行,又好學深思,就從檔案研究之中,歸納出清宮演戲的具體情況,並且舉一反三,從演出材料中看到崑曲、弋腔與亂彈(以京戲為主)的互動、消長與演變的關係。他寫過〈清代內廷演戲情況雜談〉、〈昇平署時代崑腔弋腔亂彈的盛衰考〉、〈清代亂彈戲在宮中發展的史料〉、〈昇平署的最後一次承應戲〉、〈《萬壽圖》中的戲曲表演寫實〉等文章,提出了確鑿的證據,駁斥了過去以為崑曲在乾隆以後就沒落的說法。他指出,《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有這樣的敍述:「乾隆末年,崑劇在南方雖仍佔優勢,但在北方卻不得不讓位給後來興起的聲腔劇種。」同書還說,「嘉慶末年,北京已無純演崑腔的戲班。」這些說法,長期以來都被人視作歷史事實,其實,全是瞎扯,是錯的。
事實究竟如何呢?朱家溍根據昇平署的檔案資料,明確展示給我們看,歷史事實是這樣的:同治二年至五年,由昇平署批准成立,在北京演唱的戲班共有十七個,其中有八個純崑腔班、兩個崑弋班、兩個秦腔班、兩個琴腔班(其中包括四喜班)、三個未註明某種腔的班(其中包括三慶班)。各領班人所具甘結都完整存在。說明到同治年間,崑腔班仍佔多數。光緒三年,各班領班人所具甘結也都存在。當時北京共有十三個戲班,其中有五個純崑腔班,比同治年減少一些,但佔總數三分之一強。當時在北京組班演戲,每個戲班的成立,都要經過精忠廟轉呈昇平署批准,才能在社會上演出。因此,通過這些檔案資料的研究,我們確切知道,崑腔讓位給亂彈的時間,不是乾隆嘉慶年間,也不是道光同治時期,而是很晚的光緒末年。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清末民初的京戲名家似乎人人都懂崑腔,都會唱幾齣崑曲。
原來崑曲的沒落,是這麼晚近的事情,而不絕如縷的傳承,在京戲名家的身上還可以看到。也幸虧在京戲的發展中,對崑曲並不採取排斥態度,而有這樣的傳承互動,以及自覺的融化與藝術追尋(如梅蘭芳的京劇雅化),到了二十一世紀,當中國進入全面文化反思之際,達到傳統表演藝術高峯的崑曲,才不至於隕滅於文化轉型的喧鬧風潮,而得以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