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休遊:春拍 嵐霧靄風雷雲電雨

周日休遊:春拍 嵐霧靄風雷雲電雨

廿四節氣沒騙人,「穀雨」過後,溫暖而多雨,再過一周便是「立夏」,象徵夏季的開始。暮春時節,大自然界霧風雷電雨最後召集,面書就不停洗版上傳精采攝影作品,這次請來三位不同風格的攝影達人,分享拍攝心得。
記者:邵超
攝影:蔡家輝、劉永發、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Q1.請自我介紹背景。
Q2.在用甚麼相機?
Q3.你怎樣形容自己的拍攝風格?
Q4.經常有人說「香港都唔靚,寧願外遊」,你認同嗎?
Q5.拍照時遇過甚麼難忘的事?
Q6.攝影帶來甚麼改變?

筆架山遠眺璀璨的大都會,遠處見閃電,構圖較少見。當天下微雨後,有約十分鐘可拍到如此高清照。(Jeffrey Poon攝)

相中有韌勁

今年3月準時響起第一聲春雷,看見面書登出一張張懾人的雷電照片時,很多人讚歎之餘,總會懷疑攝影達人Jeffrey Poon「搵命博」,把「注意安全喇」掛在口邊的他有點失笑:「閃電拍出來的效果很近,其實遠在四、五公里外。若拍閃電後,在十秒內聽到雷聲比前近了,那就要收拾東西離開所在位置。」怕我不懂,回家後他還在面書私訊一張維基百科有關雷的資料連結,有幾句寫「雷」的定義:「一般會表現為伴隨閃電現象發生的隆隆聲響。因為聲音和光在大氣中的傳播速度不同,人們可以通過計算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來確定閃電發生的距離。」拍閃電必選雷暴警告之時,Jeffrey教路可以瀏覽天文台報告閃電位置,拍攝竅門倒不是想像中難,就像一般夜景設定,只是要固定快門和設定連拍等,以及套上遮光罩保護鏡頭免被淋濕。
拍攝這類題材,多在不穩定天氣下進行,Jeffrey說幸好從未發生過危險。他習慣每次上山時,會邊走邊在腦裏擬定撤退路線,一旦天氣變化或感覺到危險,那麼到達安全地點的距離及時間都心裏有數。莫看Jeffrey圓臉,笑起來跟他的兒子一樣眼睛瞇成一線,像他由2000年開始攝影的那一輩,以及前輩,都吃過山海不少苦,磨練出一股韌勁,放上網頁及面書的作品,很多雨後清新的維港美景襯閃電、日出雲海,都是死心不息苦等的結果,甚麼天氣到甚麼地點碰運氣,在腦裏早已儲了一大本地圖王。每個攝影達人同時是天文學家,早已看熟天文台一切圖表,又如拍攝雲海與霧,便要看雲層高度,若顯示在千五呎以下,便有機會在香港僅有高峯大帽山和鳳凰山看到雲海,而觀霧真的需要「博大霧」。「其實太大霧時,很難進行拍攝。一般拍海面上的霧,還可以找一座矮山,山頂盧吉道才四百米,也是有可能的。」

田下山夜色,烏黑的密雲增加閃電的壓逼感。(Jeffrey Poon攝)

大帽山下,幸運地遇上雲海與雨後彩虹。(Jeffrey Poon攝)

閃電籠罩南丫島的夜空。(Jeffrey Poon攝)

日出的橙光為大帽山雲海染色,紫衣人是畫龍點睛。(Jeffrey Poon攝)

夏天水浸白千層,美似仙境,Jeffrey也喜歡這個永恒的自然攝影主題。(Jeffrey Poon攝)

無險澗道

這時節陰雨天多,石澗藏水量越來越多,由他帶路到大城石澗作攝影示範,出發前一天便往探路,確保水流充足和安全。「欺山莫欺水,去年跟朋友到屏南石澗,入山時陽光猛烈,一直向上溯,才走了半小時,天便開始變色,沿途一直上網,看到天文台天氣預告有雲雨帶到了珠江口,即將抵港,跟朋友商量後撤退,剛到澗口便突然下起暴雨。」若以五星為最高難度,一星難度的大城石澗,比較適合初學者入門。沿着城門水塘畔溪徑向上而行,不到一小時,便到了灰橋旁的石澗入口。沿途盡是水塘興建時種植的次生林,白千層是這裏的明星,塘畔的白千層比主路矮,自成一角,是塊清幽地,曾經看過有人在樹下看書,一股清風襲來,更像人間仙境;當夏季來臨時,雨水將淹過樹根,出現水浸白千層的奇景。繼續向前行,澗道入口就在郊遊設施旁,很易辨認,在澗旁林中摸索踏石位,只見一塊塊長滿青苔的大小石塊一直被水沖刷,走在其上一不小心便會滑倒。「個人不建議大家在無專家陪同下行石澗,始終叫人拍照很容易,但要確保安全便很難。」Jeffrey放下裝着25磅重器材的背囊,拿出腳架、減光鏡、快門線,每一件東西都不可缺少。
腳架:要找出三個固定點,腳架底部不能插在水中,因水流湍急會引起相機震盪。
減光鏡:拍攝絲般流水的效果,光圈要較細,例如f/8-f/11,甚至f/16,加裝減光鏡可增長曝光時間,維持至少四、五秒以上。
快門線:可以在避免接觸相機而引起震盪的情況下,遠距離控制相機拍照、曝光、連拍。

Jeffrey推薦平緩的大城石澗首段,雖然新娘潭和梧桐寨都是熱點,但難度較高。

石澗的流水時急時緩,鞋底盡量少沾水。

開心媽媽在Jeffrey面書上留言,感激Jeffrey的作品引導她的兒子不再沉迷打機。

Jeffrey示範作

落雨前後的陰天是拍攝石澗最佳時機,陰天光差較少,溪流的反光較少,不會這邊光那邊暗。

Q1:2000年開始攝影,玩攝影約13年,當初是因為到美國大峽谷旅遊而接觸攝影,去年開始帶學生到香港各處實習,最近忙於把攝影作品搬到新網頁及面書專頁。網址: http://www.jeffreypoonphotography.com面書:http://www.facebook.com/JeffreyPoonPhotography
Q2:NIKON 800E。
Q3:寫實風景攝影,將所見真實呈現。
Q4:不認同。香港周邊如澳門、深圳的攝影愛好者都愛來香港,香港的美在於有山有海,城市和自然應有盡有,亞熱帶天氣令景貌變化豐富,還會到外島露營。
Q5:其實每次都很好玩。2002年剛玩攝影不久,有一次上鳳凰山,市區約13、14℃,誰知當日雲層很高,上山後已走入雲層中,氣流很亂,雨濕吹冷身體,就這樣沒有紮營,捱凍過了一晚。
Q6:有一日在面書收到一位母親的留言,原來他的兒子因為我的相片而喜歡上攝影,不再終日困在家裏打機,向我衷心感謝,令我很感動。


快門封存詩意

八十後不乏自學成材的攝影達人,Wilson Lee更把興趣變成事業,打開本應是處處賣廣告的官網,率先被禪味的音樂引起興趣,「商業作品」和「個人作品」的風格都很統一,清新、乾淨,照片反照詩意,骨子裏藏着一個文青。拍照是憑直覺,因為一旦算計便失卻味道。「我絕對不重視曝光、光圈,攝影和畫畫都是一種表達,沒規定必須要紀實,想在相中帶出一些感覺和情緒,隨意就好。」按其美學觀,同一樣的霧風雷電雨,拍霧不是霧、拍雲海不是雲海,畫面刻意留白,加一些文字,意境就有了。喜歡孤身旅遊的Wilson,絕對是攝影狂,最喜歡拍攝自然景貌,嫌日本的潔癖和人工化,情傾美國國家公園最原始的風景。「香港太小,早年走遍香港重要景點,拍下很多照片後,自然想出外拍照,而且旅行的心態很不同,是在特定的時空裏享受攝影。」看其美國國家公園照片,大漠風沙、湖光山色,少見全貌,被放大的焦點,永遠是自然界的線條。「記得有次坐街渡往東平洲,突然一輛貨櫃船出現,街渡須先停駛等待其駛過,那天天將下雨,大霧陰天,水面風平浪靜,水紋十分漂亮,即時拍下來。」

Wilson Lee:但凡帶給我感覺的東西便會吸引我。拍自然景物,線條、抽象意境等視覺強烈的東西會更吸引。

表達空虛的感覺,構圖留大量白位,幻想有人站在那裏,下面有田,思考中。地點在南生圍。(Wilson Lee攝)

風雨來前風平浪靜,貨櫃船只是水紋的點綴,大量留白方便寫文句。(Wilson Lee攝)

雨水打在地上激起水花,想起《一代宗師》。(Wilson Lee攝)

到大帽山拍攝標準日出的餘暇時光,還是用攝影來打發,玩盡光影塗鴉和拍攝現場,後者取景角度,令人疑似身在日本山岳。(Wilson Lee攝)

Q1:15歲便拿着相機拍照,那時只是到屋邨樓下公園或四處跑。因為興趣而變成事業,2001年成立studio,主要工作是食物及珠寶攝影。 http://www.son-gallery.com
Q2:旅行用NIKON D3X。
Q3:喜歡大自然景物呈現的圖案及線條,從不拍人像,我從無讀過攝影,最初是跟網上攝影協會出動拍照,開公司後工作也沒拍過人像,自然而然不拍了。
Q4:認同。因為香港地方細,自然地貌不及外國壯觀及變化多端,加上周圍建樓,自然景貌也多人為痕迹,會分散畫面焦點。
Q5:有次在三藩市拍金門橋,攀出去警戒線設好三台相機,拍了全日,就在magic hour關鍵時刻,被警察發現及驅逐,令我很失望。
Q6:本來攝影是興趣,但最後變成事業,生活中離不開攝影。


風景裏有人

「霧景我推薦太平山盧吉道,即使不拍照,純粹感受一下身在霧中的感覺也是非常值得。至於雲海,就只有鳳凰山和大帽山有機會看到。後者比較容易抵達,如果不幸『食白果』,下山也相對容易。」對香港風景拍攝勝地如數家珍的,是仍在澳洲享受工作假期的八十後大男孩Raven。在雲海、星空、霧夜……他的作品裏,不時出現自己的剪影做主角,他說:「有人的風景照片比較容易說故事,人的肢體動作也可以令照片更有趣味。當然也不是每一張風景照都一定要有人,所有技巧一濫用就淪為公式,就進步不了。」智能手機普及和面書分享大行其道,現在年輕人瘋攝影,越來越多人上山下海,十六歲時擁有第一部相機、開始鑽研攝影技巧的他絕非跟風,不乏同道中人。「大家都熱衷分享自己所見所聞,攝影和郊遊變得相輔相成,那絕對是一個好現象。網上很多有心人圖文並茂,介紹了很多香港的自然景色,令很多人知道香港還有美麗的山和水。」
http://www.facebook.com/Raven7215

Raven:個人是比較鍾情閃電,因為閃電真的非常隨機,結集了難度和運氣,成功拍到的滿足感很大。維港兩岸是拍攝閃電的好地方,兩岸夜景配上閃電非常壯觀,而且「有瓦遮頭」,被閃電劈中的機會相對比較小。

維港的璀璨燈光,與閃電永遠是絕配。(Raven攝)

Raven拍下大帽山另一雲海奇景,有神仙看着凡間的錯覺。(Raven攝)

入圍澳洲旅遊局舉辦的「全球最筍工」內陸冒險家一職最後25強,兩星期內要集齊最多的推薦人,大家幫幫手啦!(Raven攝)

一旦見IFC被霧封頂,即上山頂盧吉道,感受如墮霧中的迷離感覺。(Raven攝)

Q1:熱愛旅行,在working holiday前,曾任某大學圖書館管理員及自由婚禮攝影師。最初學攝影,是因為我的婆婆喜歡攝影,她也喜歡我幫她拍照,為了幫她拍好一點,於是開始研究構圖,及後數碼時代降臨,我媽在2003年用$1,799買了一台寶麗萊DC仔送姶我,從此越影越多及閱讀大量各類攝影書籍。
Q2:現在使用PENTAX K-5 單鏡反光相機,以及SONY NEX 5N 無反相機,在香港也定期用菲林機拍照。
Q3:拍風景照一段時間到了一個樽頸位,作品開始變得公式化,之後去美術館看看畫家的作品,發覺很多風景畫都有人的元素,人的渺小變相強化了大自然的偉大,個人感覺會使照片更加耐看。
Q4:坦白說,小時候覺得香港是很美的,有很多英式建築和一些本土人文作為題材拍攝。只是近年這些本土文化隨着發展逐漸消逝,以及很多地方不讓拍照(全民攝影的副作用),變相令題材變得狹窄。其實香港還是很美的,例如西貢、中上環、香港仔、石硤尾、觀塘等,充滿本土情懷。大家不妨從自己居住的環境入手,去發掘一下身邊有趣的人和事物,去闡述一下你眼中的香港。
Q5:要數最難忘的,是去年年底到哈爾濱旅行,在-52℃的長白山山頂拍攝天池,手腳都凍得沒有知覺,相機開始結冰,那一刻以為會死。
Q6:並不是每一次出動都一定會拍到好照片,一張好照片可能是攝影者去了同一個地方很多次才拍到的,所以拍照時隨性一點,好好感受每下快門,比執着地要拍到好照片,更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