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付一點冤孽錢又何妨? - 林夕

多付一點冤孽錢又何妨? - 林夕

德蘭修女嘗言道:你做善事,可能會有人嘲笑你,可我們還是要行善。
那時見識淺,怎麼行善會惹來嘲笑?是不是笑你有錢不拿來請客吃飯,飽了自己口福又收買了關係,反而去做善事?修女沒想到,何止嘲笑,還要遭到譴責,因為她也沒想到,有人真的把行善當請客吃飯,她沒機會看過陳婉嫻女士捐獻心路的自白:「捐錢賑災是個人的意願,正如吃飯一樣,當覺得這頓飯是與良朋至親共晉,吃得有意義,吃得有價值,則多付一點錢又何妨,最重要是心靈上的滿足。」
老毛你看,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賑災才是。修女你看不明白這不倫的比喻混亂的邏輯?只要把這頓飯看作套交情拉關係的應酬,良朋至親替換成借天災人禍發財的官吏,就有意義了。至於最飢餓的陌生人,能不能真的從桌上落下來的殘羹保命,就要看奇蹟了。
奇蹟是,善款去向屬國家災情機密,譚作人還在雅安牢獄裏,沒有給震出來,不關他事,這次是陳婉嫻急於精忠報國下洩露的:「我寧願相信奇蹟可以發生、相信我們捐出的每一分每一毫,是可以直接幫到災民!我信!」她信每個億都直接幫到每個災民只是個奇蹟,算是從政以來最老實的大白話;還有一句,簡直說到政客與香客的心坎上去:最重要是心靈上的滿足。
港府不能落後於澳門,人一億我一億,超北京趕上海所捐幾百萬,心靈到面子都滿足得賊死。至於行善為積福、捐錢為買贖罪券買安心丸的香客,自我心靈滿足後,這回也讓貪官的茅台儲備更充足。災難催生了善款,善款造就了惡行,豆腐渣成全了下次斂財的機會,那些錢不貪反而絕了後路。多難興邦,原來另有中國式解法。
多付一點冤孽錢又何妨?
德蘭修女只是說:我們還是要行善。而行善不只是開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