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求存是一種習慣 - 利世民

利字當頭:求存是一種習慣 - 利世民

前天,幸得苦榮邀請,跟Son姐和孫柏文食晏,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其中一個題目,就是這次四川地震,一個父親回家救子的過程。我們有激烈辯論,但事件的詳細,不重要。Son姐提出這件事,要點是:「對孩子真正的好,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在危難中存生。」
危難可以準備嗎?最簡單的問題是:「假如這一刻,火警鐘響起,你會即時逃生嗎?」如果你在一個熟悉的地方,例如家中或者辦公室,你會感到安逸,危機感自然會更薄弱,逃生的動機也更低。古語有云,生於安逸,死於憂患,意思就算不中,也不遠矣。

準備充足反而更危險

換了在陌生的環境,又或者雖然是熟悉的環境,但每天只是過路,人的警覺性也特別高,逃生的動機也特別強。
當然,存生意識的強弱,並不完全代表存生機會的高低。在危難當中,人的判斷力也越不可信,所以危機應變的重點,就是準備和演習。不過,矛盾的地方是,越是準備和演習充分,人對環境的危機意識越薄弱。換句話說,當火警鐘經常測試,到了真正發生火警時,傷亡率也越高,這就是狼來了的故事。
投機者的警覺性,也是同樣道理。經歷越長時間的安逸,到突發事件出現的時候,就越多人不知所措;另外,越多程式盤,越少人為的決定,市場的反應也越理性。早兩天美股的Twitter crash,有人說是程式盤的罪孽,不過,沒有程式盤,也不會復元反彈得更快。最後,狼來了喊得多,最終真的到了狼來了,人踩人的慘況也更混亂。歐洲危機已經令人麻木,我覺得,這個才是最危險的時候。
求存,不單是方法,也不是直覺,而是一種習慣。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