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賑災能提高國民身份認同嗎?

爽通識:賑災能提高國民身份認同嗎?

2013年文憑試卷二有一條關於國民身份認同的題目,展示了三張圖片,分別為六四燭光集會、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以及2008年港人為汶川地震災民賑災。題目問及,香港人參與這類跟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能否加強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
無巧不成話,考試後十日,四川雅安發生七級地震。我們不妨從香港人對兩次地震賑災的反應,看看賑災活動有沒有提升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

‧釐清國民身份認同的歧義
論證前,必須釐清何謂「國民身份認同」。本來這個概念並不艱深,簡單來說,就是對身為某國國民這個身份的喜惡感覺,在香港就是對中國人這個身份有多喜惡來決定認同程度。打個譬喻,同學對自己身為「某某中學學生」的感覺是正面的,如感到自豪,對學校有歸屬感,就是很大程度認同這個身份。因此,如果一個香港人對「中國人」這個身份是正面的,對中國或中華民族有歸屬感,他就有較強的國民身份認同。
不過,這個概念近年常被濫用,特別是當局強推「國民教育」,更令國民身份認同的意思變得模糊。最常見的,是國民身份認同高,等於對中共政權有好感,即坊間流行說的「愛國愛黨」。為方便討論,我們可以粗略地把前者稱為「國族認同」,後者稱為「黨國認同」。

‧參與事件頗能增強國族認同
參與跟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很多時會加強國族認同,但絕不會加強「黨國認同」。
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但香港基本上是一個「大陸難民社會」,主要人口仍以華人為主。國共內戰後,共產黨勝出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很多國民黨人便逃難到香港,成為第一次大陸逃難潮。中共上場後,人禍連連,內地發生多次殘酷政治鬥爭,並以文革為高𥧌,很多人逼於偷渡來港,形成第二次逃難潮。
從民族歷史和文化角度看,香港人的生活仍保留很多中華文化特色,而種族和文化對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往往有強大拉力,正如一個外國人來港居住,很多時也不會完全「中國化」。種族特徵加上歷史文化的拉力傳承到下一代,令港人易生國族認同。

‧黨國認同絕不會因此增加
參與跟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國族認同常會提高,這個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愛護國家(絕非等同愛黨)才會參加這類活動。例如參加六四集會,會為中國人的悲慘及人權自由毫無保障而深感悲哀;參與保釣運動更是出於一股強烈愛國心,不希望國家給外國欺侮;為地震災民賑災,是由於彼此的歷史、民族、文化相通,災難很易觸動這種身份醒覺,即常被濫用所謂「血濃於水」,故國族認同也會提高。
不過,參與這些事件絕不會加強「黨國認同」──當想到六四多年仍未平反,想起種種人權自由災難,自然令人想到現有政府的執迷不悟;保釣理應屬國防外交問題,保釣運動常令人覺得國家空說強大,對內積極打壓平民,對外則毫無對策;積極賑災者,慢慢發現豆腐渣工程的人禍,以及發現捐款都到了內地貪官的口袋。種種事情,只會削弱香港人對共產黨管治的信任,大大減低「黨國認同」。

‧雅安地震反映認同轉變
是次雅安地震,很多香港人的反應是同情災民,卻不願捐款賑災。同情災民,自然出於國族認同──雅安地震發生前幾天,伊朗也發生七級地震,香港人的反應比較冷淡,顯然就是國族認同的影響。不願捐款賑災,則因為黨國認同大大減低,原因是據不少調查報道指,汶川地震時的捐款,大都不知所終,災民得不到救援,只肥了貪官的口袋,地方政府官員屢爆奢華生活(例如汶川地震後,重災區以香港捐款興建了一所小學,但去年小學被拆毀,由當地政府將校址撥給一個開發商,興建一個高級娛樂場所)。何況中共政權財力非凡,2013年預算的「維穩費」(即「公共安全經費」,費用多用以禁制人權自由、剝奪言論、集會等權利)多達600億人民幣,捐助彷彿變成支持內地「維穩」。
五年前,正如試題的圖片所示,香港人熱烈賑災;五年後,不少香港人仍然關心內地,賑災之情卻有所減退。這正正反映出,參與這些事件最多能提升國族認同,而不能提升黨國認同。國民身份認同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概念,並不能單單以「洗腦式簡化方式」來理解。

由港資助逾三千萬元援建的蘆山縣初級中學損毀嚴重,空心磚及發泡膠牆疑似豆腐渣,恐怕捐款都落了內地貪官口袋。資料圖片

葉一知
通識名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周二至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