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講唔知,原來嫻姐係影迷,好鍾意睇戲,不然怎會在她的專欄經常以戲論事,怕且可能也是同樣原因,有時間抽空進場觀影,卻唔得「嫻」到場去支援罷工的碼頭工人。當街上貼滿「尋人啟事」,她方辯稱,經過長時間(確係)思考後,認為正當一個「工會」帶領着談判,換言之,她亦認同「職工盟」的身份和工作,另一個工會「入場」既是困難,亦易於製造混亂,這是每個工會工作者都該清楚明白。可惜這麼清楚明白的事,或堂而皇之的藉詞,她的工聯會同事就是不懂,改天已經橫空殺出,代表那些「沒有罷工」的工人,參與談判!
《少年Pi》喻與虎共存
至於她就氣定神「嫻」繼續喺度談電影,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就給了她很好啟發。看過電影的都知道戲中有兩個故事版本,觀眾到底「選擇」相信哪一個版本正正是整部戲的要旨所在。對於怎樣「選擇」,嫻姐的說法就是要視乎經歷如何!若然有人和Pi一樣,在一個動物園裏成長、擁有與動物同度的童年;如果他還嘗試過跟老虎做朋友;並曾經滿足過老虎的需要、且知要與老虎溝通才能生存,這個人也就會相信一個與別不同、「與虎共存」的故事!
明晒,即係嫻姐從小就在虎保母中長大,要虎口偷生就要知道如何滿足對方需求,即係獸慾。因此縱要為虎作倀、狐假虎威亦在所難免,旁人當要體恤原諒。此外,就算我們不如嫻姐,有與老虎生活的寶貴經驗,也得相信山君總有時候會不吃人,因為這世上會有「奇蹟」!這次她寫的是真人真事改編電影《海嘯奇蹟》,其中有劫後一家團聚的情節。無可否認,天災巨變之下仍能死裏逃生,萬中無一,不過如此「奇蹟」,竟能與賑災捐款可否救助災民劃上等號,怎不教人破口大罵。
貪官中飽私囊、奸商上下其手、地方政府挪用善款已成「常識」,嫻姐自己何嘗不是這麼說,但係點解我哋仲要棄判斷、捨辨識,盲捐瞎助,奢求「奇蹟」?你以食飯為例,說只要食得有意義,有價值,則多付一點錢又何妨,最重要是心靈上同樣得到滿足。我不知道你的心靈狀況,惟知助困扶弱皆於惻隱,並不在於要滿足自己,更不需要「積德」以贖罪。現在大家說的都是贈衣施「飯」,捐獻物資,多多益善,若只付鈔請客,敬謝不敏。最重要的是,這些飯錢全都是公帑,不是妳的私己錢,要填飽老虎肚皮,還是自己割肉吧。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