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br>CSR不是贖罪券 - 倪以理

以理服人:
CSR不是贖罪券 - 倪以理

近年商界管理層常把CSR(企業社會責任)掛在口邊,支持不少慈善活動,錢花了,到頭來卻功效不大,又不容易評估。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分析,不少管理層把CSR視為公司以外的慈善副業,甚至是贖罪券,但凡企業需要社會支持的時候(如加價),就使出CSR補鑊,其實是大錯特錯。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無論是港鐵(066)、中電(002)、地產商等搞不少CSR的項目。CSR項目大行其道的背後,卻不見得效果有多大。Joe,你覺得問題出自哪裏?
答:差不多數得出的公司,這十年也有專門統籌CSR的部門。公司投入金額不菲,很多CSR部門很有心做善事。但大部份出來效果卻差強人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據我們公司的研究,CSR失敗有幾個主要的原因。在很多公司眼中,CSR的部門仍是一個獨立部門,無必要與其他部門合作。久而久之,CSR只是公司一小撮人搞的東西。如果你問CSR以外的部門,到底CSR在做甚麼?相信他們不懂答。
結果是CSR工作與公司的業務脫節,太過集中一小撮目標受助人。而這些受助人未必是公司經常接觸的社群,令CSR效果不顯著。而且企業搞CSR的普遍心態,是千萬不要出事,搞來搞去都是一些老活動,沒有創新。公司着重利用CSR當成「贖罪」,去減低風險,提升自己的聲譽。
最後,大部份CSR project都很短命。企業視之為無關痛癢的pet project,可有可無,通常由一、兩個高層推動,萬一管理層調動,公司減預算,項目就會難產,不能持續。

問:我記得李嘉誠基金會每年搞一個「Love Ideas HK集思公益計劃」活動,呼籲社團申請撥款,結果反而招來不少人,專程申請反地產霸權活動,揶揄大商家。企業應該如何避免白做CSR呢?

大膽創新 結合公司業務

答:其實,以這種創新接觸社會,吸引更多新思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覺得有創新必須承受一些風險。大家不妨多些胸襟去看這樣的活動。我們今天的問題是太保守!我還是比較喜歡看到新思維、新方法,總好過因怕犯錯永遠守舊,只用保守方式做CSR。
再引伸一步,企業要做好CSR,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CSR可以如何與公司商業本身結合。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Michael Porter及Mark Kramer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撰文,提到現今公司推出一大堆「大雜燴」式CSR。若果這些項目與公司日常的生意無關,最後不但對社會益處甚少,亦無助提升公司形象。
我們認為,傳統CSR的盲點,就是只把CSR視為「贖罪券」,公司企業一方面利用更便宜的社會成本如人工,同時又提升商品價格,不惜一切把利潤最大化。近年,好像越來越覺得企業賺錢是有原罪的。因此,另一方面,企業只好宣傳一些興建醫院、學校等各類CSR項目,想去做好事贖罪。
想深一層,公司透過每天向大眾的產品、提供服務的過程,亦可令大眾受惠。為甚麼公司的日常生意不是對社會的貢獻呢?從這角度看,應該是把CSR融入為企業經營策略一部份。
舉一個例子,經營Lipton、Dove等品牌的聯合利華(Unilever)CEO Paul Polman,目標是爭取銷售增加一倍,與此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這種CSR讓每名員工明白,員工除了想辦法讓公司賺錢,也要創造價值,減低碳排放,重視可持續性。這是比較領先的CSR想法。

問:Joe,麥肯錫又會如何去推行CSR?
答:以我們公司為例,宗旨是滙集人才,協助其他公司改善運作。最佳人才正正是最明白到商業社會、社福界及政府的運作。我們沒有專職去做CSR的部門,但支持和鼓勵我們的企業顧問到NGO工作9個月至1年,既可發揮專長,幫助NGO,另一方面完善我們的宗旨,使公司人才進步。我們也會有一些Pro bono(不收費或者低收費)的項目,幫助非盈利機構解決問題。這些項目對我們的員工非常有吸引力,也可以讓他們學到現實社會的挑戰,又幫到NGO,一舉兩得。

保持交流 不要硬銷往績

問:如果企業現時要改善自己的CSR政策,應如何做起?
答:我覺得,CSR首先應該是反客為主,從積公德變成公司生意的一部份。可以是贏取新客戶、鼓勵員工、甚至是尋求政府支持的舉動。每一個員工應該清楚公司對社會的價值和CSR的主題。
然後,CSR是應該全民皆兵。主動面向社會不應該是CSR部門的責任,是所有員工共同的責任。尤其是在公司的最頂層。現在要作為企業領袖已經是一個360度的工作,要不斷與不同社區團體等持份者接觸。
如英國石油公司聘請前國務卿基辛格及奧爾布賴特,教授公司的中高層與社會的各個不同團體溝通,協調共識,擺平紛爭。在中下層方面,公司可教授員工及外判商重視企業的CSR精神。
最後,企業要考慮如何與社會engage。不少企業往往是等到最後一步才推出CSR的項目。或者臨急抱佛腳,非不得已也不會與政府及民間等各方溝通。
但與社會各界的溝通,其實越早做、越多做,效果越好,令商業與社會各界建立互信的關係,即使企業遇到危機,比較好應付。
正如挪威石油的行政總裁Helge Lund所講,「企業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不能一蹴而就,信任可以隨時飛逝。即使沒有大事件發生的時候,企業保持與社會各界溝通,這是企業應有的DNA。」
還有,你要記得engagement不是marketing,CSR不是跟社會說你做過幾多件好事情。公司接觸不同持份者,千萬不要只做宣傳,硬銷公司CSR往績,這是沒有說服力的。
舉個例子,你跟受污染影響的群體說,公司在大陸建了很多學校是沒用的。而是透過實際工作,從各方的角度了解,取得社會的信任,CSR才可以達到雙贏效果。

倪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