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隱居泰國近19年、大半生在香港金融圈打滾的李福兆,近月重返香江,卻指這個已不再是他熟悉的香港。他更自嘲是「無料之人」,已無力對現時的金融圈及政局作出點評。他感慨地說,「(他自己)在香港的日子亦成為過去。」 「我為香港做咗咁多嘢,你掉返轉頭問香港畀過乜我呢?」
記者:吳永強
生於「四大華人家族」的李福兆,除一手建立遠東交易所,打破香港會壟斷本地股票交易外,更促成香港聯合交易所成立(港交所前身),聯交所86年4月2日正式開業,李福兆擔任主席,成功贏得「股壇教父」的大名。惟在事業生涯的尾聲卻傷痕處處,87年股災宣佈停市四日惹來抨擊,翌年被廉署拘捕,最後更要鋃鐺入獄。
創立遠東 歷盡艱辛
敗走香港的李福兆,已隱居泰國曼谷近19年。但撫今追昔,這片是非之地仍有他美好的、值得懷念的時光。一手創立遠東交易所的李福兆,對於自己過去成功打破香港會壟斷本地股票交易市場的輝煌彪炳戰績仍懷緬得津津有味。他回憶建立遠東交易所時歷盡艱辛,更慘被香港會排擠。
為了搞活新交易所的交投,他更不惜蝕賣股票,「當時我哋有買家但冇賣家,因為冇貨,我同幾個遠東交易所嘅理事就用自己本錢去舊交易所買500股(包括港燈、電車、香港電訊及滙豐等股票),再運咗過來我哋會所,同價賣出,蝕咗佣金及印花稅。」
期後,他又在遠東交易所內打破香港會過去種種的常規,包括開放予女姓加入成為交易所會員、讓股民透過玻璃一窺股票落盤過程等等,結果大受市場歡迎,不消半年交易額已趕過香港會。
除了活化香港股票交易市場外,現時股民買賣股票毋須報稅,李福兆仍認為自己「應記一功」。他說「在遠東交易所成立不久後,稅局局長話買賣股票係一種生意,每年都要填報稅表,賺錢要納稅。」李福兆深知政府一旦抽稅,大部份小股民必「離場唔玩」。於是他向政府游說,向當時的稅局官員指「香港買賣股票嘅人有幾十萬,你咪要開幾十萬個files,你要請幾多個評稅官去應酬?……最後與政府達成折衷方案,股票經紀自己買賣股票需要報稅,而一般小股民則可「免役」。
有價證券 國際公認
現時港交所(388)已成為世界知名的交易所,而對於香港股票市場能夠打入國際,李福兆亦自覺有「略盡綿力」。因為1986年聯交所(港交所前身)能夠打入世界交易所聯會,正正是由李福兆帶領,能夠成為會員並不是虛有頭銜,背後更重要的意義是令香港上市的股票由以往不受國際公認的「無價證券」一躍成為具國際知名度的「有價證券」,為香港金融市場邁向國際踏出重要一步。
回牟時看,一生意氣風發的李福兆曾為香港金融界作出貢獻,惟他想不到最終由「天堂貶落凡間」,1988年被廉署拘捕指他非法收受新上市公司配售股份,最後前後入獄32個月。直至今天,李福兆似乎仍意難平,慨嘆地說,「我為香港做咗咁多嘢,你掉返轉頭問香港畀過乜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