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NBA提早於香港時間凌晨舉行,意味與足球的時間重叠,讓球迷有着雙重享受。周日晚先是英超的利物浦對車路士,之後是NBA季後賽馬刺對湖人,兩場波焦點都落在南美球員身上。
紅藍大戰的風頭躉,當然是烏拉圭的蘇亞雷斯,入波、手球、咬人齊晒,令精采大戰變成其個人show。足球在此不贅,完場後幾小時,鏡頭一轉,變為NBA西岸傳統的黑金大戰。馬刺大勝沒有拜恩的湖人,過程並非想像中輕鬆,全靠另一個南美球員──阿根廷「神之左手」真路比利。
老退,幾多人以此質疑真路比利。相比隊中打到曉飛的小將如尼拉特和丹尼爾格連,Manu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嗎?當今場Kobe只能在家中發twitter睇波,曾經被譽為「白色高比」的Manu,在第3節大爆發,在餘下85秒時連入8分,助馬刺以70:57的優勢進入最後一節,成為贏波關鍵。
南美球員的特色是不穩定,Manu畢竟已35歲,第一步切入不再犀利,以往十拿九穩的上籃也不時失手,但在運作如機器,有鄧肯和柏加支撐的馬刺,這股不穩定的爆發力量,正是對手最難估計的變數。以今仗為例,Manu之前缺陣9場比賽,復出即於19分鐘內攻入18分,說他是贏波英雄,絕不為過。
湖人兵源不足,強攻馬刺內線是好棋,加素也繼續發揮其高位策應的威力,就連懷特侯活也醒目,一遇包夾就外傳,可惜湖人外圍死火,3分命中率只得20%,浪費了不少好機會。在尼殊受傷患困擾下,如非其後場拍檔比歷克跑足全場,帶動全隊,比數會更難睇。阿根廷近年勢力大不如前,昔日黃金一代日漸凋零,史高拉、迪芬奴和比治安尼亦年紀漸大,真路比利之後,後繼難有人了。文:仙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