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之一的無錫尚德(Suntech)宣佈破產,轟動全球財經界。尚德在納斯達克上市,曾向國際投資者發行巨額債券,這件事有違內地關門處理家事的一貫作風。從好的一面看,內地政府明知尚德破產會成為國際事件,牽涉國家面子問題,也容許尚德在眾目睽睽下破產,代表着罕見的自信。對於內地政府來說,繼續出手相救,牽涉的只是區區的錢,不救比救來得更難。
尚德崛起是一個傳奇故事:公司由創立(2001年)到上市(2005年),只用了五年時間。創辦人施正榮幾年間由澳洲留學生變成太陽能行業的蓋茨,一度成為內地首富,連他也承認,他的成功是由許多誤打誤撞的因素造成。施正榮的太陽能之路,最重要里程碑是早年遇到無錫政府,得到大力支持。不少人認為,無錫政府投入尚德的心血,比施正榮還要多。
尚德表面死因是行業產能過剩,價格崩潰,連年虧損至最後資不抵債,不過追溯根源,原因跟地方政府過度扶持,有重大關係。
扶持如詛咒 扭曲市場行為
因地方政府過度扶持而倒下的個案,我接觸過的不單止尚德,其中包括港企。其實,港企特別容易墮入扶持陷阱,因為港企從未受過香港政府絲毫恩惠,遇到殷勤的內地地方政府,受寵若驚至陣腳大亂。我認識廠家朋友在內地某處設廠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提供優厚條件,從地價到稅項到任何跟政府有關的條例,全部有商量。即是說,設廠決定不是計算這項投資的長遠回報,而是計算從地方政府身上拿到多少着數。
扶持代表詛咒,因為決策者受到不良影響。一個不合乎經濟原則的投資項目,因為得到政府支持,忽然變得吸引,投資者作出不合理決定。長貧難顧,政府扶持有限度,項目本身回報欠佳,最後仍然是死路一條。當投資決定加入短期兼不合理元素,扭曲本來應該屬市場的行為。當年董建華政府扶持數碼港,假如是前期一筆過金錢資助,而非可持續的地產項目,電盈(008)日子也不好過。尚德的問題比拿着數嚴重得多,因為無錫政府扶持力度,大至把政企兩方的命運綑綁在一起。
從開始無錫政府和尚德的關係便分割不開,從創立資金,到起飛過程中政府提供的有形和無形幫助,外間人很容易誤會尚德是國企。尚德2005年上市,具備所有最吸引投資者的概念,包括再生綠色能源、中國內銷市場、低廉生產成本等。從資本市場籌集到的資金,尚德用來擴張產能,碰上金融海嘯前夕油價急升,歐洲多國大肆補貼新能源技術,再加上海嘯後中央的四萬億救市刺激方案,全部有利尚德,助尚德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
短時間崛起 缺乏逆境考驗
由尚德創立到登上世界高峯,不足10年時間。其他行業發展,需經過孕育期、掙扎期、調整期、成熟期等,當中經歷三數個完整經濟周期,為一代又一代管理層累積歷練,同時製造企業管治文化。尚德的發展像以快鏡頭拍攝,其他企業須經過的考驗,尚德一躍而過,濃縮為速成班。
太陽能行業在2009年達至高峯,隨着海嘯後歐美經濟放緩,加上各國政府開始收縮對太陽能的補貼,行業出現價格戰,跌幅驚人,多晶硅價格由高峯400美元一公斤,跌至最低18美元。內地太陽能企業以低成本搶市場,趕絕不少外國競爭對手,引來歐美政府發動貿易戰,向多間內地企業展開反傾銷調查,甚至針對性提高關稅。經濟環境逆轉,太陽能行業內外受敵,尚德的問題逐漸曝光。
經過幾年急速擴充,遇上行業寒冬,內地太陽能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變得嚴重。正常市場運作下,產能過剩不是嚴重問題,這現象經常會出現,當出現產能過剩,企業打價格戰希望打開生路,較弱對手捱不過長期虧損,行業出現汰弱留強。剩下來的企業大力節流,縮減產能,過一段時間,需求逐漸回升,市場回復正常情況,這種盛衰周期屬於正常市場運作。
偏偏中國式產能過剩並非由自由市場形成,而是由政府以行政命令式推動,違反產業發展規律,扭曲市場行為。以尚德為例,當市場逆轉,尚德應該需要為過去過度擴張付出代價,但無錫政府施展渾身解數來扶持尚德。企業受市場教訓,過程不錯是痛,但捱得過去,代表着歷練,是成長印記。尚德像一個被寵壞、長不大的孩子,一直長在無錫政府庇蔭中。
行政優惠單一 治標不治本
尚德的發展歷程,扭曲程度是我先前提及貪便宜港企的100倍、1,000倍。尚德投資決定的基礎不是市場,而是形形式式的着數,有內地媒體統計,過去10年,尚德單是從無錫政府得到的稅務優惠,逾80億元人民幣。管理層判斷跟市場脫鈎,這企業永遠是需要大人扶持的小孩。
無錫不是對尚德情有獨鍾,扶持尚德目的是製造行業龍頭,有了龍頭的重心,地方政府便致力發展無錫為太陽能產業中心。太陽能是中央政府重點扶持的行業,全國掀起再生能源熱潮,無錫曾經是內地城市中天之驕子。這些年無錫政府從中央政府、國有銀行、國家擔保機構等,獲得的種種資源,沒法統計,不過肯定是天文數字。
政府出手扶持產業,是一個富爭議課題。有些人認為適當的扶持,是有用的,特別是在行業發展初期。惟內地地方政府的扶持模式,以單一招數送土地、稅項和其他行政優惠,手法屬低層次。這些行政優惠人為地降低生產成本,不會為企業帶來根本性改變。假如企業懂得借助地方政府的行政優惠,把短期賺取的利潤,投入創新研究,把短期着數,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扶持尚且可達到部份目的。可是,如尚德的內地企業,只懂得把政府優惠投資在擴張產能,希望以一招規模效應,擊倒對手,無創意可言。
假如政府扶持的工具,不是免費土地和豁免徵稅,而是跟企業創新能力和環保成績掛鈎的優惠,政府之手或者有其用處。尚德的個案明顯地顯示,中國式扶持缺乏想像力,只會製造被寵壞企業,逆境時不堪一擊。
政企利益綑綁 失監管功能
還有一點,地方政府過度扶持企業,製造出一個嚴重社會問題。當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利益綑綁在一起,地方政府失去監管的功能。地方政府扶持出一隻由自己一手製造出來的怪獸,這隻怪獸只會越來越兇惡。當這隻怪獸犯事,地方政府無奈地監守自盜,因為這隻怪獸大到不能倒。地方媒體要聽從政府指示,為顧全大局,制衡者被滅聲。內地近年爆發多宗企業醜聞,最落力保護企業,是地方政府。
內地地方政府單一追求經濟政績,扶持力度只會越來越大。內地有千千萬萬個尚德,問題是,中央會容許有多少個尚德死去?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