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是印尼華僑,所以小時候已有機會品嚐不同的印尼菜和食品,當中尤其鍾愛燒沙嗲,我曾經一口氣「鯨吞」三十多串沙嗲,把當時還是女友的太太嚇壞了,因此每看到報章推介,或遇到新的印尼華僑朋友,我必會打聽他們的心頭好,然後第一時間前往試菜,不過多年來,都是失望的多。
好的沙嗲難找,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做沙嗲的工序複雜,先要用甜豉油和香料把串好的肉塊醃好,花生醬先要手磨炸好的花生,再混入香料慢慢煮成,最後沙嗲要用白炭慢慢燒好,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在香港這個講求效率的城市,要這樣做菜,實在很難收回成本。
這麼多年來在港做得最好,是尖沙嘴加連威老道的印尼餐廳,這裏的花生醬是全手磨的,所以花生粒大小不一,香料也用上正宗的材料,故醬的香味緊密濃厚。
沙嗲是用人手炭燒,端上桌後,聞一聞它的炭香味,再點少許花生醬,然後放入口中慢嚼,炭香、肉味和香料味混為一體,天衣無縫,完全找不到一點瑕疵,就像一個近乎完美的跳水動作一樣,既複雜又簡單。
我最喜歡它的羊肉沙嗲,肉質鮮嫩,有咬口但又不會有嚡或韌的感覺,雞和牛的沙嗲也燒得不錯。餐廳其他菜式也不遜色,巴東牛肉用的是牛腱,火候適中,牛腱仍然有咬口;粟米餅、薯仔牛肉餅和燒雞也很香口,是我兩名女兒的至愛,較特別的菜式有炸牛肚,在其他餐廳較難吃到;周日還有黃飯,其優雅的味道配上各種菜式,實在是完美的配搭。
我覺得餐廳另一難得的地方,是經常有一種開心的感覺,平日多上班一族及拍拖男女,周末則多是一家大小共聚天倫,香港有不少具水準的餐廳,但能夠保持有開心氣氛的,實非常難得。所以我有時因事忙,未能到餐廳進餐,也會外賣未燒好的沙嗲,相約三五知己在露台起炭爐慢慢燒,談天說地,分享這些沙嗲,把這種開心的氣氛帶回家中。
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