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創傷後遺症無即時處理,負面影響可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有女士得悉舊同學在南丫海難中喪生後,經常哭泣及情緒低落,其後發現導致情緒波動的根源,竟是來自兒時無法出席親人葬禮的遺憾,引發創傷後遺症。專家指災難或慘劇會令人勾起過往創傷性經歷,惟當事人未必察覺過往的創傷一直留在心底。
記者:梁麗兒
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鄧國永表示,急性創傷後遺症多發生在事故後一個月至半年內,患者多數經歷如喪親、大災難,或是意外的目擊者、受害者,甚至參與救援人士。
患者會分階段出現症狀,先會迴避事件及不願見人,然後否認曾發生相關事故。一段時間後,患者會出現「回閃」(Flash-back),即事件影像會不斷浮現腦海,最後出現失眠、頭痛、發噩夢及精神無法集中,情緒容易受刺激,常大哭及感憤怒,嚴重會有幻覺或自殺傾向。
鄧國永指出,其處理的個案中,約33%病人患創傷後遺症,尤其發生天災人禍後更易發病,部份人在創傷性經歷後一個月出現症狀,也有人拖延至十幾年才求助,視乎當事人有否「收埋自己」,病人日常生活可與常人無異。
天災人禍未必與患者過往經歷有關連,但因災場畫面、情景與自己的慘痛經歷相似,致潛意識會勾起過去的傷心事,加劇病情。他說,曾有約30歲的女病人,得悉舊同學在南丫海難中離世後持續感到難過,看到相關新聞會手震。其後每當看苦情戲或電視劇都流淚,有時感害怕或會大喊。
她接受催眠治療後發現,因6歲時無法出席親人葬禮,一直耿耿於懷,造成創傷後遺症。其實她早有症狀,過去曾因好友到海外讀書感失落及難過,至海難中有舊同學離世,更勾起人生「失去」(Lost)的感覺,造成情緒崩潰。
家庭欠安全感 異地病發
另一名約50歲女病人,與丈夫到海外自駕遊期間,突然手震、冒汗、呼吸困難及「好驚有事發生」,要立即落車才能紓緩症狀。她返港後,即使乘搭10多分鐘的士也感驚慌。她接受催眠治療後,發現自幼與家人關係疏離及欠溝通,故一直缺乏安全感。鄧國永相信,病人是因為身處海外陌生環境,加上車程疲憊致精神狀態較差而病發。
當出現天災人禍慘劇後,感到慘痛、驚慌或情緒波動屬正常,但他指,情緒反應只維持短暫時間,「過咗就唔會有呢種感覺」。若症狀持續,應向親人或朋友傾訴,或向專業人士求助。災難目擊者、生活經歷多、情緒病患者及女性,均是創傷後遺症高危族。
他說,催眠治療主要是讓患者身心放鬆,然後將「潛意識(內在情感)、理性意識帶出嚟」,以處理潛意識中的負面情緒,並重新接收正面訊息,其間接受治療者的狀態清醒,並非睡着。在18至19世紀,催眠治療師會以陀錶令當事人保持專注及集中力,加快進入催眠意境。隨時代變化,現已被一支筆或一隻手指取代。他建議市民選擇催眠治療前,要先了解治療師有否正規訓練,例如是否擁有社工或心理學的學士學位及豐富臨床經驗等。治療師在催眠期間,會避免與治療者有身體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