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可致病人切腸的克隆氏症,本港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過去10年患者人數增加30%,現時每年新症逾80宗。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表示,僅一半病人對傳統藥物有效,其餘病人應注射生物製劑控制病情;惟生物製劑為醫管局自費藥,撒瑪利亞基金資助門檻嚴格,不少病人未能申請,病情不斷惡化甚至要切腸,促請當局放寬資助標準,令更多病人受惠。
記者:嚴敏慧
克隆氏症為慢性腸道炎,病理成因至今未明,疾病可影響整個消化管道,以小腸及大腸影響最為常見,患者腸道發炎經常肚痛腹瀉,腸潰瘍令大便出血,病情嚴重時腸道收窄或穿孔,要切除部份腸道。
本港克隆氏症發病率正上升,10年前每10萬人中僅1人患病,現時增至1.3人患病。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早前分析屯門醫院、瑪麗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去年克隆氏症病例,發現191名病人平均年齡僅40歲,30%人曾進行腸道切除手術。79.6%人正使用免疫抑制劑,26.2%使用類固醇,僅8.9%人正注射效用較佳的生物製劑。
學會榮譽秘書長兼瑪麗醫院內科部榮譽顧問醫生梁偉強表示,生物製劑為現時最好治療藥物,七成病人用藥後病徵紓緩,半數人全部病徵消失,但此藥為醫管局自費藥物,藥費昂貴,每年需8至10萬元,不少病人未能負擔。
撒瑪利亞基金會資助經濟困難病人用藥,但門檻高,除傳統治療無效外,克隆氏症活躍指數更要逾300,即疾病已達嚴重活躍水平。梁偉強表示,是次研究中僅兩名病人達標,強調西方已把生物製劑列為一線用藥,一般指數達220,即中度活躍已能應用。
女患者兩度切腸
50歲的陳女士(化名),2005年確診克隆氏症,翌年接受手術切除74厘米迴腸,即小腸尾段;術後服用免疫抑制劑防止復發不果,病情再度惡化至小腸穿破,2011年再切除30厘米迴腸。醫生建議她使用生物製劑預防病發,但經濟困難未能支付,臨床要求卻未達資助標準,冀當局能放寬資格令她不用再受病痛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