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煮:摘草.擇藻

我做煮:摘草.擇藻

拈花惹草是我強項,不過只限於吃得的花草,其他只是漂亮而不能吃的我沒興趣。要好看,還要好吃,很現實。
所以我喜歡海藻類。常吃的中華沙律,色彩美麗吸引,令人忘記它是一碟素菜。原來香港也有多種彩色繽紛的各種不同食用海藻;有翠綠色的海生菜,還有些紫紅色的鹿角菜,是紅海藻類Red Algae的一種。而綠色的海生菜,是與紫菜同家族,Green Nori,英文也是叫Sea Lettuce。

春天是季節,不過,只能生長在冷凍的水溫裏,天氣一轉熱,水變得暖了,便會凋謝。它們生在石上石隙,要採摘這些海藻,要踏足凍水裏,要等水退,走入淺水處,也可以找到,雖然是淺水,也是一定要踏足冰凍的海水裏。
這些海草到處都有,尤其是在新界東面的海岸較多,因為水質較好,自然生態也茂盛。採摘回來,可以靠海水的天然鹽份保存,沖浸去沙後,包好急凍,可以保存至六個月,慢慢享用。
我親自「下海」,捱凍水,冒着冷病的風險,其實不適合模仿。其實高檔超市長年有日本的乾貨賣,用冷水浸軟數分鐘便可以用。
我們中國也有肥美的海帶。在北角街市賣福建雜貨的店舖,經常有鮮海帶賣,厚厚的,咬入口像日本昆布的堅韌,深草綠色,樣子也吸引。這種海藻厚身堅挺,不但只可以做涼拌菜,還可以用來快炒熱吃。我經常用這些切了條狀的海帶做自己的小炒皇,惹味,多吃不怕肥。
前輩常說海藻類屬寒性,所以我通常會加點薑汁或薑絲,可以去除海藻腥味,加點辛辣,味道更多層次。生吃,最好先用開水拖一拖,但不要滾水,然後待涼做涼拌;熟吃,可以滾湯或快炒。我經常用來煮魚,利用那天然的海水味,把魚的鮮味推至最盡。
我們一起來吃藻。

新界東面的海岸水質較好,不難找到海草。

綠色小炒皇

每到每一家大牌檔式的食店,總是被那碟「小炒皇」吸引,因為多種不同層次的質感與味道炒埋一碟,很惹味。海帶本是最清淡的東西,來一個惹味的熱菜很令人驚喜。
福建海帶條是特別適合做「炒」的角色,不會溶不會腍或斷破,夠厚身又長長的,形狀像意大利寬條麵Fettucine,炒起像碟綠色麵。

材料:
五香豆乾3塊、福建鮮海帶150克、芽菜100克、蒜頭(切碎)2個、麵豉1湯匙、辣豆瓣醬2茶匙、油1.5湯匙、粗鹽1/8茶匙

做法:
1.福建鮮海帶用滾水灼1分鐘取出備用。

2.用鑊燒滾油,爆香蒜碎,豆乾切條後略爆香備用。

3.芽菜猛火炒半分鐘,加豆乾炒香。

4.加入餘下其他材料兜勻,炒約1分鐘即成。

2

4

浪子中華/中華英雄

這不是用一般的中華沙律材料,是用我下凍水採摘回來的海生菜,所以是英雄。沒有新鮮海生菜,可以用其他海藻代替,日本有一種急凍的綠色海藻很漂亮,叫綠雞冠,葉子的形狀像長形的雞冠。其實乾的中華沙律Mix裏面也有綠色的海藻。或用中式福建海帶結代替;弄得好吃,一樣是燒菜英雄。
海藻沙律成與敗之處在於醬汁。你只要用醋的份量用得適當,豉油的豉味夠重,加點麻油,便無敵好味。中華英雄不一定用日本醋,可以用鎮江醋,更香更配麻油,原裝中華風味。
我還用了活青口。青口的濃鮮與海藻配搭有驚喜,加點當造的車厘茄,鮮艷又酸酸甜甜的,殺出沉悶中華沙律新天地。

材料:
香港鮮海藻100克、日本乾雜海藻1湯匙、車厘茄5粒、青口半斤、薑絲10克、葱絲少許、海鹽少許、水適量
醬汁:日本豉油2湯匙、鎮江香醋半湯匙、黃糖/麻油/薑汁各1茶匙、檸檬半個

做法:
1.香港鮮海藻用溫水(約60℃)浸1分鐘備用。

2.日本乾雜海藻用凍開水浸3分鐘隔去水分。

3.車厘茄切開,用海鹽撈勻備用。

4.青口放在煲裏,加約半杯水,合蓋以猛火焗至青口開口,約1分鐘,取出肉備用。

5.醬汁材料(檸檬除外)撈勻,加入檸檬汁及皮少許。

6.將所有食材與醬汁撈勻上碟。

1

2

5

如魚得水

這是個最懶又最精采的煮魚法。我經常在家中吃。
我經常懷疑以前的水上人是用海水來煮海鮮的,有天然海鹽去調味,有用不盡的「自來」海水。海鹽,可以把魚的鮮味提升,無添加。但家中沒有海水,所以用海藻來做個海水最恰當。
要做出海水的味,只用大量鹽份沒有鮮味。日本昆布是我Favorite,因為它有濃烈的海中植物的鮮味。這裏是用乾的昆布去煮魚,你可以用中國曬乾的海帶,也可以成功,不過要加多大約1/4的份量,才夠鮮濃。喜歡的,還可以隨意加入別的海藻類,海水味道更顯赫。把鮮與腥平衡,加入大量的葱汁,海水變成碧海了,魚也開心。

材料:
青衣魚1條(約600克)、海鹽3湯匙、水1.5公升、日本乾昆布(凍水浸透切粗條)約100克、薑4片
葱汁:葱150克、水300 毫升

做法:
1.水1.5公升在煲內與海鹽、薑及浸透的昆布條同滾起,做成海水。

2.加入原條鮮魚再滾起,加蓋,收至最慢火,微滾約15分鐘至熟透。

3.葱切粒,與水300毫升用攪拌機打成汁。

4.葱汁加入煲內與煮熟的魚連湯滾起即成。

2

貼士:
千萬不要怕鹽份太多,否則做不出海水的味道,魚不夠鮮,變成烚魚;鹽份可令魚肉保滑,像醃鹹鮮一樣。湯不是用來飲的,只是當汁用。

作者:徐蒝 攝影:陳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