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忍 - 梁文道

不 忍 - 梁文道

「如果說管理部門『睬你都儍』反映出權力的傲慢,那麼『打死不回應』就只能說明權力的心虛和恐慌。但是,為什麼傲慢與心虛的結果總是公共話題的『爛尾』?為什麼公權力敢於『睬你都儍』?道理太簡單了:我就是不理你,你能怎麼樣?公眾的無奈和挫敗感也正是因為這樣:你能把他怎麼樣呢?這無非說明,如果人民手中沒有握着真正的選票,權力必然是不受約束的」。
這是我在朋友新書裏頭隨手摘出來的一段話。再翻幾頁,又看到一篇抨擊廣州市拆遷一段百年老騎樓街的文章,他說:「在恩寧路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有關方面當面說好話,背後搞陰謀,完完全全表現出沒有誠信、沒有廉恥,沒有政治文明的最基本道德的嘴臉」。這全是朋友平常在廣州報刊上發表的文字,難怪許多外地派來廣東的官員都得經歷一段適應期。他們初來到埗,翻開報紙一看,便會驚訝地說不出話,忍不住要問本地同僚:「你們平常看的東西都是這個樣子嗎」?
和香港當然沒法比,但較諸其他省份,廣東已經算是開明。尤其省城廣州,這幾年的公民行動簡直是風起雲湧,就像朋友所說的,從單槍匹馬抗議政府形像工程的少年,到一個關注本土文化保育的組織,盡見草根市民的覺醒,與同說粵語的香港有着微妙的回響關係。第一個在家裏做好標語拿出路邊示威的人需要莫大的勇氣,但當第二個、第三個也開始前仆後繼地站出來之後,冒險便成習慣,甚至對當局而言也都是個習慣了。儘管前路漫漫,可第一步到底是踏出去了。
不,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公共知識份子啟蒙的功勞,寫評論的人沒有這麼了不起(包括我這位朋友在內)。有時候寫作並不是為了什麼可見可計算的目標,就像那些監督濫用政府汽車,反對無理擴建地鐵,獨立報選人大代表的普通廣州市民一樣,他們只不過是用上了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工具來行動而已;不知行動後果,不計行動代價,只是出於不忍。(不忍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