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葉,秦淮河畔,佳麗特多,且精藝事,識詩書、明義理、尚節操,實開歷代未有之奇局,有所謂「秦淮八艷」之稱。其所以盛名遠播,還在於她們與當時的「名士」在一起,名妓加上才子,自是絕佳的話題。如柳如是與錢謙益(牧齋)、顧媚與龔鼎孳(芝麓)、李香君與侯方域(朝宗)、董小宛與冒襄(辟疆)等,均稱羨於一時。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在目盲足臏之下,燃脂瞑寫,窮十年之力,完成八十萬字的煌煌大著《柳如是別傳》。雖然他謙稱「著書惟剩頌紅粧」,但好友吳宓卻看出其寫作之動機:「蓋藉此察出當時政治(夷夏)、道德(氣節)之真實狀況,蓋有深素存焉,絕非清閒、風流之行事」。
無獨有偶的,另一研究清史的權威孟森(心史)也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董小宛考〉,因為從清初即有冒辟疆之愛姬董小宛後為清兵劫去,入清宮為清世祖(順治)后妃的傳說。孟心史列舉各種證據以駁斥前人把清世祖與董鄂妃之事,比附之於董小宛,他認為陳其年「董承嬌女拜充華」的詩句和吳梅村〈清涼山讚佛詩〉當是詠董鄂妃的,「何必另於疑似之間,強指他人而代之?又何必於凡姓董之人中,牽及冒氏侍姬之董小宛?事之可怪,無逾於此。」他力闢野史傳聞之謬。
孟心史的論證中舉出董小宛的年紀長清世祖十四歲,可說是最為有力之證據。考清代皇帝大婚,多在十六歲之後,大婚後方能立妃。清世祖在十九歲,也就是順治十三年,立年僅十八歲之董鄂氏為妃。此時董小宛已死了五年了(董小宛於順治八年病逝,年二十八歲),即便不死,其時年已三十三歲,以十九歲之皇帝,而納三十三歲已嫁為人婦者為妃,寧有此理?何況董小宛為漢人,當時滿漢並不通婚。
又據《清史稿》〈后妃傳〉記云:「董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同書〈鄂碩傳〉中也說董鄂氏為滿州正白旗人,至於「董鄂」二字,似是滿人姓氏而譯為漢文者,也可譯為「棟鄂」或「東果」,並不能因有「董」(那是譯音)一字,而比附早她十餘年的江南名妓董小宛,此不言自明也。
然歷史小說家高陽卻針對前人之說寫了〈董小宛入清宮始末詩證〉的長文,他說:「更覓清初名流詩文,旁涉異邦教士記傳,爬羅剔抉,窮思冥索;寸寸積功,一一發覆,始知《影梅》憶往,別隱奇痛;〈清涼讚佛〉,真乃實錄,不獨董鄂確為小宛之不妄,即世祖出家事,亦絕未可謂為子虛。」其中《影梅》是指冒辟疆的《影梅菴憶語》,而〈清涼讚佛〉是指吳梅村的〈清涼山讚佛詩〉。高陽從冒辟疆宣佈董小宛病死後,冒之好友寫詩文弔祭或悼念的,其措辭用典,幾乎都只是以「生離」而非「死別」,而推定董小宛並非「真死」。他認為董小宛是先被睿親王多爾袞的部下劫走後,曾有過為多爾袞妾侍的身份,後多爾袞歿,其部下蘇克薩哈首告多爾袞陰謀篡逆,其家產遂被籍沒,人口入官,董小宛亦被沒入「辛者庫」(收容罪人的地方),後由孝莊太后識拔而入慈寧宮,並由她照料清世祖的幼弟博果爾,三年相處,在博果爾十四歲、董小宛三十一歲時,兩人遂成畸戀,而此時清世祖卻向孝莊太后提出納董小宛為妃的要求。一年半後,博果爾「傷心長枕被,無意候牽牛」,在順治十四年七月初三日,也就是預定為世祖冊封董小宛為「賢妃」的七夕之前四天,自殺了。而後董小宛又因子夭折而憂傷成疾,終於順治十七年病歿,世祖則因此事而出家,最後董小宛也以皇后身份葬於清世祖之孝陵。
高陽以吳梅村的詩句有「墓門深更阻侯門」,而認為董小宛若葬於如皋(冒辟疆為如皋人),則日日可弔,何嫌於「墓門」之「深」?此已點出董小宛非葬於如皋,以「深」字形容「墓門」,是暗指孝陵,皇陵重地,欲弔無由,是所謂「阻侯門」也。高陽原本想「以詩證史」,但吳梅村的原意是「墓門」之「深」,不如「侯門」更「深」,所謂「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高陽刻意求實,已誤解吳詩之原意,反而有「借詩造史」之嫌。又史學家陳垣在文中亦提到,「詳考世祖當日確有出家之意,只是並未實行。至於董妃,或為順治之弟婦,然絕非董小宛。」
又清世祖「御製」的〈孝獻皇后行狀〉(按董鄂妃後被追贈「孝獻皇后」亦稱「端敬皇后」)談到董鄂妃不僅有父兄及家族,而且其父兄曾倚仗董鄂妃之被寵幸而在外為非作歹,試想如果董鄂妃是董小宛,她早就賣予青樓何來有其父兄之事,此當可使主張董鄂妃即董小宛之人,從此緘口。
順治八年,董小宛以癆瘵(咯血及肺結核)死,冒辟疆悲甚,因作《影梅菴憶語》一萬二千言,以誌哀念之懷。後人讀此《憶語》,或以其後段甚為簡略,且未及董小宛病中情況及臨終之語,似不合理,於是被附會為是未死而被清兵擄去,而入清宮,遂有董小宛即董鄂妃之謬論。其實有關董小宛之死,已在冒辟疆的〈哀辭〉中敍及,《憶語》是後寫且為瑣憶,故從略。又因《憶語》文辭優美,流傳甚廣,未見〈哀辭〉者已有先入為主之見,因此附會之說,本不足怪。而董小宛患癆瘵病,此病傳染性頗大,古人亦深知之。當時冒辟疆並不在如皋,而其家人及戚友,或者於董小宛病重時,移往別處療治,而不令冒辟疆知之,以免其傷心過甚,故其《憶語》中未有詳述董小宛病革時及其死後狀況耳。若董小宛如一般人所說於順治八年被劫,到順治十七年董鄂妃死,這其中有九年的時光,並無任何有關董小宛的事迹可尋,我們又如何能證明被劫去的董小宛即是董鄂妃?
由於當時流傳於江南的傳說:董小宛之死,乃冒辟疆「諱飾之辭」,入宮是其真相。此種謠言多了,連吳梅村和錢謙益這些人也都相信,甚至將此事形之於詩句,乃造成此一「千古疑案」。所以孟心史說:「然不應將無作有,以流言掩實事,不可以其事本屬離奇,而用文筆加甚之;不得節外生枝,純用指鹿為馬方法,對歷史上肆無忌憚,毀記載之信用。」因此戲劇中雖有《順治帝與董小宛》之搬演,此皆後人之向壁虛構,把謠言當正史,然清世祖與董小宛無關,正猶如唐伯虎點不了秋香,此讀史者不可不明辨,否則將馮京當馬涼,恐貽笑大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