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 Story 2:童年の玩味

Toy Story 2:童年の玩味

今年89歲的林亮,生活依然繁忙:講起電話來中氣有勁,採訪隔天要上廣州見朋友、又要同孩之寶食飯、拿出「寶貝」珍藏玩具時忍不住玩兩玩、講起老照片裏的朋友會咭咭笑到走調、臨走還耍了兩招龍拳給我看。
是玩具的魔力嗎?與玩具共事60年,林伯伯臉上,充滿把我跟攝影師都淹沒的童真。

記者:陳慧敏

攝影:周旭文

香港第一鴨

「小時候在鄉下,玩具都自己做,玩竹枝槍、田螺殼。」1945年戰後回港:「當時除了上海來的實業家外,都是窮光蛋。我當時在中環一個雜誌攤看檔,月薪只得$60。」他利用這一年時間,看雜誌補英文,幫達官貴人找雜誌,甚至找牙膏、日用品到租樓賣樓,結果儲起了$5,000創業基金。
塑膠業於40年代傳入香港,廠商當時主要製作牙刷、梳子等用品。林伯於1949年成為用塑膠造玩具的第一人。第一張定單,就是一拖三的黃色小鴨子,林伯抱起「寶貝」:「鴨子的造型其實抄日本,我給它改良形態。當年日本人以賽璐璐(Celluloid)作玩具,一般人叫『化學膠』,質地易碎會刮傷小朋友,所以以後易爛的東西都叫『咁化學』囉!」小黃鴨在香港銷量好,即是賣了多少?他又笑:「嘻嘻,那時做數千隻已經好多啦!」說時在包裏拿出塑膠黃葫蘆,原來是個小天秤,「我去哪談生意都帶着它,以玩具的用料量來報價。」他的「還我河山1946」日記簿,仍記錄着當年所有玩具的報價。

當年林伯去哪都帶着一個小天秤,量度玩具重量來報價。

1949年林伯(中)在利民玩具廠留影,之後他以$650,買衣車讓林太做衣服「開廠」。

將《變形金剛》引入中國,令他獲得「中國《變形金剛》之父」之名。

Lillie到變形金剛

放下鴨仔,他又在紅色錦盒裏,拿出三位索爆美女。雖然Barbie生於1959年,但原來早在1955年德國已推出同樣身材fit爆的Lillie,而林伯於1957年已食頭啖湯第一個複製。林伯:「當年沒有版權概念,我做了四年,翻版Lillie已充斥市面,費事爭,就放棄了。」
其間他遇上民革,在廣州開了幾個月的廠房變成「公私合營」,只好回港重來。1971年他跟日本Sanrio合作、74年起至今生產了千百萬隻Monchichi、廿年前起生產TOMICA車仔,出產全球65%的培樂多泥膠,還有《星戰》、《蜘蛛俠》、《超人》,80年代單是東莞及南海廠房的工人有8千人。最大件事是88年說服了最大的客戶孩之寶,在中國生產並銷售《變形金剛》,3個月就賺到1,100萬,連當時北京人大會議都要拿出來討論,怕孩子們變得好戰,更怕父母荷包變形,要禁播《變形金剛》云云。但後來又有研究指變形金剛可培訓孩子腦袋靈活有創意,所以又更加火起來,「中國《變形金剛》之父」之名從此成了他的代名詞。
可是現在孩子每人手一部iPhone,玩具業式微,失望嗎?正能量爆燈的林伯卻有別的看法:「世界一日有小朋友,一日都有玩具。打機怎及得一件實物拿在手上實際?」說時又笑得眼瞇瞇,像擁有不老之心的Peter Pan。

80年代香港首個土產機械人Emily,輸入指令,可以行前向後伸手,還能發聲自我介紹,據知現值達四萬元。

當代美女,左起德國原祖Lillie生於1955年、右邊林伯製的港版Lillie生於1957年、及下面的Barbie,生於1959年。

山寨之始 膠劍仔

我以為香港七八十年代是玩具工業顛峯之時,原來現在才是玩具業最盛之時,收藏家鍾燕齊說:「去年為止,全球80%玩具總出口都來自中國同香港,但中國的廠商其實都是香港走上去的。」我們除了有最好的玩具製作質素,還有最好的物流系統,所以一直霸佔着玩具界龍頭地位。
我死纏爛纏,想讓鍾燕齊給我挑幾隻有象徵意味的香港老玩具,他卻很煩惱:「日本玩具以卡通人物行先,所以有叮噹、有Hello Kitty,但香港玩具則獨特在生產及出口,那是香港的四大工業,養活了好多人,卻沒有一件具代表性的。」倒是50年代初,本地商家嘗試把工作外判給家庭式經營的小工房做小玩具,俗稱山寨廠。「據前輩們所講,最早的山寨玩具是共18款的彩色膠劍仔。」小時候我睥都不睥一眼的膠劍仔原是一代宗師,實在失敬。近年,鍾情舊玩具的鍾燕齊都有幫忙設計玩具,可是香港的玩具發展令他失望。「如果一件玩具不再是拿在手上玩的,就已經不再是『玩』。玩就是用雙手感受物料軟硬,玩爛了就爛了。你說你看着它,心裏在進行各種幻想還好,但用來炒賣,就失卻了它帶給人快樂的原意。」

一套18款的膠劍仔,是香港的第一代山寨廠玩具。

這隻70年代的海豹是當時劃時代玩具之作,重點在於用三角形包裝盒,節省運輸空間。

現在有Iron Man,30年前香港已生產Batman玩具。

70年代叮叮,在玩具裏也可以看到各種社會事物的進化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