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專家合作 揭致病原理<br>H7N9入侵人體 越變越毒

中荷專家合作 揭致病原理
H7N9入侵人體 越變越毒

【H7N9恐慌】中外專家逐漸將H7N9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原理揭開。內地及荷蘭專家研究發現,H7N9病毒入侵人體繁殖期間,出現基因變異,產生能令病毒黏附人體的基因標誌,令病毒毒性高;故病人感染初期病徵輕微,一周或以後才惡化。

記者:陳沛冰 梁麗兒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荷蘭等專家合作研究,將內地7個H7N9禽流感病毒,03年於荷蘭爆發的高致病性H7N7禽流感病毒,及1999至2000年於意大利爆發的低致病性H7N1禽流感病毒的基因排序,作出對比。
研究指出,大部份荷蘭H7N7病人病徵輕微,只有一人死亡;死者的病毒有一個能黏附在哺乳類動物的基因PB2 E627K。
現時4個內地H7N9病人的病毒,均有PB2 E627K基因,當中3人死亡。專家相信,H7N9病毒入侵人體繁殖期間基因變異,才產生這個基因標誌,令病毒毒性高;故病人感染初期病徵輕微,一周後才惡化,情況與荷蘭病人相似。醫學界需進一步研究,病毒會否持續在人體內變異,或有輕微個案被忽略。

世衞駐華代表藍睿明指病毒人傳人機會微。

荷蘭及內地專家發現,H7N9病毒入侵人體後會基因變異,令病情惡化。

倡監察結膜炎群組爆發

研究又指,有5個H7N9病毒有Q226L基因標誌,令病毒容易黏附在人的上呼吸道,增加傳播能力。造成1957年及1968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便有這個基因。而根據H7N9病毒基因的序列多樣性,及內地華中及華東有病人受感染,顯示未感染人前,「病毒已在內地廣泛傳播」。
研究並指出,荷蘭當年不少H7N7病人,眼部有感染徵狀,及眼部分泌物驗到H7N7,顯示病毒可透過眼睛黏膜入侵人體。雖然內地H7N9病人未有眼部感染,但應主動監察結膜炎群組爆發,以確定是否有人感染後,出現結膜炎等輕微病徵。
此外,浙江一名38歲姓曹H7N9病人,本月上旬出現發熱及氣促,3日後惡化至重症肺炎,本月12日入院。他經5天搶救後康復,是內地首次公佈要用「人工肝」搶救個案。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指,該病人的肺、肝及心臟受重創,除因呼吸衰竭要用「人工肺」外,也因血液中炎症因子大幅上升,令肝臟毒素嚴重,要用「人工肝」協助減低炎症因子,從而清除肝臟毒素。
中大呼吸內科教授許樹昌估計H7N9可經血液流到不同器官,但病毒很少令肝臟受損。若本身有乙肝及肝硬化,染H7N9後會令肝功能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