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H7N9禽流感爆發,死亡數字不斷上升,本港嚴陣以待,採取了多項防疫措施。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現有措施並不足以降低禽流感染風險,香港社會公眾應該重新認真討論,是否需要完全停止在街市售賣活家禽。
記:《蘋果》記者 何:何栢良
記:現時本港採取的預防措施,是否足夠預防H7N9禽流感爆發?
何:近日內地H7N9爆發與以往H5N1有幾方面不同,包括無造成大量禽鳥死亡,禽鳥傳人模式亦不同,而且多個省市同時爆發,衍生了預防困難的問題。現時本港預防禽流感,最主要是本地農場及入口的雞隻也要注射疫苗,及抽樣進行病毒測試,偵查是否有禽流感入侵。但H7N9並無疫苗,於是容易入侵;二是偵查有困難,以往H5N1,禽鳥會發病及死亡,會產生大量病毒,檢驗容易;現時禽鳥感染H7N9後不發病,可能是病毒量很低,或只感染幾天後才有病毒,抽樣追蹤便有難度。內地H7N9感染個案尚且集中在北方,若一旦擴散至本港鄰近地區,風險增高,措施便可能不夠穩陣。
記:本港自08年起實施街市活雞日日清後,驗出禽流感病毒比例已甚低,為何仍有風險?
何:內地農業部在活禽市場及養殖場等地方抽取47,801個樣本進行檢測,只有39個樣本驗出H7N9,百分比只是0.08%,如此低比率已經造成傳人,預防難上加難,在未有有效疫苗之前,本港別無選擇,比較安全方法是街市停止出售活禽。內地就是採取此方法,例如上海,實施停止活禽貿易後,暫時未有新感染個案。
記:對於停止出售活家禽,本港社會及家禽業界一直有反對聲音,如何才能達成共識?
何:市民必須思考,本港對H7N9容忍度有多大,能否接受當本港出現人類感染個案,即有機會有人死亡,才禁止出售活家禽?社會要取捨,要有高水平公共衞生,要零感染,就要付出代價。
記:本港在今次H7N9爆發可以吸取甚麼教訓?
何:西方國家的大城市,如紐約、倫敦、東京的街市,都沒有活禽出售,所以不用擔心禽鳥傳人,只擔心人傳人。現時本港街市雞檔只靠膠板分隔,就說是人雞分隔,是指鹿為馬。本港作為國際都市,是時候研究在街市設計上如何實施真正的人雞分隔。
記者:麥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