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馬拉松恐怖襲擊已發生幾天,到現在還未有組織承認責任,負責調查的FBI及國土安全部仍沒有確切證據指證行兇者是誰,即使一些熱衷陰謀論的人今次也比較沉寂,提不出甚麼論調來。
在美國眾多大城市中,波士頓有它的特殊歷史地位及背景。反抗英國的獨立戰爭年代,波士頓是民眾反抗行動的重心。1773年著名的Boston Tea Party(波士頓茶黨)就是人民反抗英帝國苛捐重稅(茶葉稅)的代表性行動,民眾登上泊在港口的船,把船上的茶葉全部倒進海中,以示對茶葉稅及英政府的不滿,以表明他們堅持"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有國會代表才交稅)原則。不管對美國國內的左、中、右力量來說,波士頓反暴政、反不義徵稅的傳統彌足珍貴,不會有人要公然挑戰。外國恐怖組織對此大概則沒有多少興趣,更不致拿波士頓開刀。
另一方面,近兩、三年來美國政治社會氣候有變,過去是禁忌或僵持不下的議題如同性婚姻、移民、醫療改革一一取得突破,令不少保守派人士不滿。波士頓跟美國東北部大部份地區一樣是自由派大本營,大力支持有關改革,但是這樣的政治氣候早已深植波士頓的DNA,不是甚麼突然而來的轉變,也不算是新一波改革的旗手,即使真有個別極端保守派人士心懷怨憤,他們也不該發洩在波士頓身上。
而對國際恐怖組織而言,波士頓的知名度及影響力既及不上紐約、華盛頓,也比不上洛杉磯、三藩市,甚至比不上賭城拉斯維加斯。它不是美國的政治、經濟或軍事中心,沒有甚麼展示美國霸權的標誌,更算不上家喻戶曉。一心揚名天下的恐怖組織實在沒有理由看上這個城市,更難以藉此向全球發出重要的政治訊息。
當然,現代恐襲不一定是有組織的行動,個別或少數心懷不忿的人也有能力隨機發動大規模襲擊,造成大量人死傷。1995年發生在奧克拉荷馬城的大爆炸就是幾個痛恨美國聯邦政府的人發動的,他們把載滿炸藥的貨車停在大樓外再引爆,導致168人死亡,近700人受傷。事後調查發現,主謀McVeigh只因不滿政府對付大衞教派的手法就決定報復及發動襲擊。
想來想去,還是想不到恐怖襲擊波士頓這個美麗城市的原因。難道今次真的像奧克拉荷馬城爆炸那樣只是少數人向社會報復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