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回流無工人 - 左丁山

工業回流無工人 - 左丁山

最近有報導話有一啲紡織製衣界人士有見於內地工資上升,地價上升,成本優勢相對於香港,不再明顯,因此有意將成衣業帶回香港,將深水埗變成成衣貿易中心,甚至將一啲高端成衣在港製造。
講吓無所謂嘅,但製造業如果要真的回流,幾近不可能,第一就係本港廠房太貴,第二就係香港何來陳寶珠式(粵語片時代)嘅工廠女工、車衣工人?1985年工業開始大規模北移之時入廠做女工嘅二十歲青春少女,今年已經48歲,大部份在50歲以上,新一代年青女子,1992年後出生嘅,有邊位有興趣做工廠車衣女工呀?或者因為科技進步,車衣電腦化,自動化,都要搵到一大班年青人肯入行,受培訓嚟控制電腦先。
香港教育近二十年來因大學學位增加,學生第一志願係讀大學,然後係入讀私立大學或副學士,就係唔多肯做技術工人,情況與美國差不多。金融時報一位專欄作家Edward Luce(四月十五日)在專欄講,奧巴馬及不少美國工業州份欲以德國為榜樣,重建製造業,不斷有美國高官訪問德國抄橋,但原來遇上一個重大難題,就係美國嚴重缺乏技術工人。美國有太多人讀大學,因太多畢業生嘞,結果15%的士司機有學位(1970年時只係1%),售貨員25%有學位(1970年係5%),甚至乎清潔工人(janitor)之中,5%有學士學位,呢班人全部學歷過高(overqualified),而且因為讀完大學孭咗一身學生債,現在低收入,將來唔知點償還。點解唔做製造業工人呢,美國有三百五十萬職位空缺噃,呢樣咪係職位錯配,教育與職業不配合囉。德國西門子在北卡羅萊納州工廠招聘50名工人,有二千人應徵,但只有一成應徵者通過能力傾向測驗(aptitude test),西門子話美國冇學徒制度,好難請到熟練工人!但德國嗰一套,美國及香港好難學,就係在16歲嗰年,德國已將學生分流,有一半中學生要轉讀職業教育做學徒,從此與大學無緣。美國人,香港人,死都唔肯搞呢套嘅啦,香港特區政府其實可以在文憑試之後大力推動職業教育,擴大IVE,鼓勵副學士以兩年職業教育為主,學習一啲德國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