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外大合唱做低內銀股!《中國證券報》昨引述消息報道,指近期外資或續透過香港一間大華證券沽空內銀股,而英國《金融時報》則頭條刊出一篇與中資會計師行信永中和董事長張克的疑似「過期訪問」,指中國「地方債正在失控」,消息令九間內銀股昨共蒸發市值逾300億元。
記者:鄧偉忠 石永樂
受負面消息影響,內銀股昨日全線下挫,「九行」合共蒸發市值逾300億元,其中民行(1988)跌幅最大,全日跌近4%,農行跌2.3%至3.4元,其餘招行(3968)、工行(1398)均跌逾1%。有證券界人士坦言,僅靠一間「大華證券」沽空內銀是「完全荒謬」,不排除實際上是有人透過發放不利消息沽空圖利。
大華證券否認涉沽空
《中國證券報》引述「深圳私募」消息稱,有外資看準有不少內地資金於大華證券開戶,部份客戶戶口金額達10億元人民幣,因此每次有意沽空內銀時,只需開小量沽單「恐嚇」,然後由經紀向客戶「通水」,令其他客戶跟風沽貨,最終推低內銀股價。
翻查證監會資料,以大華證券名稱登記的中介人共有兩間,惟其中一間所持中介人牌早於2003年已逾期失效停止營業。至於另一間大華證券則屬台資證券行,母公司大華證券早前宣佈,與另一台資行凱基合併,大華證券多名負責人員現時同時兼任凱基的負責人員職位。
本報記者昨日曾致電台資的大華證券,該公司一名不願透露姓名職員表示,該行與內地並無任何聯繫,因此相信《中國證券報》報道中指的「大華證券」與他們無關。
根據中央結算系統(CCASS),大華證券主要以投資富士康(2038)、大成食品(3999)等台資股,至於內銀股持倉則不算太多,包括農行(1288)、工行及建行(939)等5隻內銀股,持倉市值合共僅約500萬元。
有中資券商表示,「唔理《中國證券報》報道真定假,總之就隊散咗內銀股啦。」他續指,前日仍收到大量內銀股的買盤,但昨日完全消失,並由內銀股換馬至其他中資股。另一業界人士指,「報道所指嘅做法確可以收到做淡內銀股或其他個股嘅目的,而且成功率好高,但問題係間行係咪真係有咁多咁勁(持有10億的股份)嘅大戶先。」時富零售金融業務董事總經理鄭文彬坦言,以一間大華證券「做低內銀」是非常荒謬,嚴重質疑有關說法的真確性。
至於英國《金融時報》昨於頭版頭條報道,引述張克言論指內地地方債正在失控,該行對地方債進行審計工作時,發現大部份地方融資平台都沒有穩健的償付能力,情況或較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更嚴重,因此決定呈辭審計工作。
李克強籲關注地方債
但據了解,英國《金融時報》昨刊登的張克訪問是在去年所做,可能近日內地再度關注地方債問題,該篇疑似「過期報道」才重見天日,但現時對地方債的評價可能有所偏差。消息人士認為,但有關報道似乎已成功引起政府關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公開要求各部門關注防範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