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年代,我學識了兩句說話,第一是「議而不決」,第二是「決而不行」。
自從目睹他老人家被省,我時不時問自己,有沒有犯這兩個錯?避免「決而不行」,我未有甚麼心得;對於「議而不決」,倒找到對策。
如果連容易做的決定,都議而不決,那大概是病態,就如CY事無大小,總要大話一番,應該冇得醫,冇得講。正常個案,議而不決的,都是難做的決定。
不論成敗 只問對錯
決定有分對錯,也有分成敗。評論一個決定,很多人用成敗。論成敗,取決於結果,例如說「事實證明,當年某某的決定,非常英明」。論對錯,則不看結果,而是看決定那一刻,以手上的不完整資訊來說,決定是否最有利,最值博。
對錯和成敗,一個看事前,一個看事後,是兩回事,無關係。
一個對的決定,可以失敗;一個錯的決定,可以成功。又對又成功,是好事;又錯又失敗,心甘命抵。對但失敗,不抵,還隨時學錯教訓;錯但成功,最可歌可泣,會拍成電影的就是這一種。不知何解,總是險招取勝的故事最賺人熱淚,也因此最誤人子弟。
對錯,是事前可以判斷,不會跟隨結果改變。對的決定,結果怎樣,都是對。錯的決定,結果怎樣,都是錯。對錯可以控制,成敗不可以。
難做的決定,難是難在,兩個決定,都各有各好、各有各壞,好難講邊個更對,更好難估邊個更成功,於是左思右想,議而不決。
一個解決辦法是:不估邊個會更成功,因為冇得估,也控制不了,只求做對的決定,心安理得。既然難做的決定,兩個選擇都一樣的對,也是說,揀任何一個,都不會錯。既然點揀都不會錯,隨便揀一個,就行了。
隨機選擇 議完即決
假如,可知的都已知道,加上再等耐幾多,都不會有新資訊的話,議完,可以即決。我在公司,其中一個職責,就是在這些關口,做tie-breaker,負責隨機揀一個。越是艱難的決定,越可以隨機。
隨機點「隨」?選擇總有次序,通常如果上次揀了叫一號那個,下次我會揀剛巧叫二號那個。或者,如果上次揀了A同事提出那一個,下次我會揀B同事提出那一個。又或者,如果上次揀了其實我直覺比較好的一個,下次我會揀我直覺比較差的一個,懶係兜得均勻。
領導卸責 交畀上天
我做,是因為總要有人認頭,就我吧。如果連領導都想卸責,可以卸畀個天,拿個龜殼、硬幣、骰仔或籤筒出來,念兩句經,一擲,決定就出來。所以問卜並不是迷信,而是一個好文明、好人道的做法。
在做艱難的決定時,把責任移離任何人身上,保住不少人頭,也免除不少人揹上無謂的黑鑊。
現在,每次我好快做一個難的決定,都有點興奮,覺得慳了好多時間。好消息是,議完即決,會上癮,可以養成為習慣。
讀報睇字 好過睇片
上《蘋果日報》的網頁,最怕它自動播片,因為我通常揀睇字。點解?想了一輪,我估,是睇片或聽聲,冇得控制速度,世上只有速讀,冇速睇或速聽。而讀得越多,可能會練到讀得更快,就越多揀讀,是雪球效應,睇慣的繼續慣,讀慣的繼續讀,大概改不了。
網上內容加碼 令人期待
沙膽虹在專欄說,遲些會把紙上冇登的來稿,放上網,是好有趣的一步。以前,紙上有的,網上未必有,大概因為業界總是覺得紙比網香。近年,行出一步,紙上有的,網上都有。現在沙膽虹說,紙上無的,網上都會有。到底每日有幾多新聞、幾多圖片、幾多投稿,是因為紙不夠位而不見天日?網位無涯,全都拿出來,好期待是怎樣的景致 。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