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香港外滙界逾四十年的亨達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鄧予立,人人稱他為T/T King(即港滙王)。每天身處魚缸,鄧予立卻甚少掏腰包拿真金白銀參與買賣外滙或股票,不過對於墨水筆、匕首、刀、石頭、水晶及象牙等擺設,只要看得順眼的便買下來,將辦公室佈置得像展覽廳。
記者:黃碧珊 攝影:麥永健
踏進鄧予立以玻璃作間隔的辦公室,門口有兩對鑲滿貝殼裝飾的印度大象木雕歡迎我,旁邊還有幾塊大石及一對約一米高、刻滿花紋的象牙,仿古銅鐘、石頭及木頭等擺設鋪滿整個櫃面,背着辦公枱後的大櫃放滿水晶、象牙、化石、玉石,甚至沉香之王棋楠,「外公、爸爸、舅父及姨媽也是教書,我中學畢業後也教過一年書。自小喜歡中國文學及歷史,80年代末開始收藏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東西。」
從玉石開始,每次出外旅行及公幹,看到喜歡的寶石、礦石、化石等也購買回來,「幾年前,在北京見到一件A4紙大小的雞血石,外形好像一條魚,就用約20萬元買下來。」收藏逾1,000件石頭,數量多到在台北開設石頭店,將珍藏免費任人觀賞,也讓有緣人購買成為新主人。
北海道小刀 藏文化情懷
石頭以外,在旅途上遇見的精緻手工藝品,鄧予立也無一放過,「差不多在十個國家也設分公司,我要賺到他們的錢,先要了解當地文化。」每次返香港,總是收穫豐富,最讓他頭痛的就是買礦石,「礦石外形巖巉,要包好放入隨身手提行李,如果不幸爛了,找不到另一件一模一樣的。」限量品是鄧予立收藏的目標,水晶只要限量生產的款式,可以的話還會訂購與當年年份相同的獨立編號,好讓自己記起何時將它納入收藏。
鄧予立近年的得意收藏,就是小刀與墨水筆,「刀可以傷人,筆鋒也可殺人於無形,兩者都是利器。」這兩種收藏看似無關,鄧予立就是看中它們在文化發展中漸逝的光芒,「這把小刀是從北海道買的,是當地少數原住民製造,叫Makiri。」數年前,鄧予立到日本開會及參觀,在北海道溫泉街一間古董店,發現兩把木柄刻有圖騰的小刀,初時店主不肯售給外國人,經日本同事不斷解釋鄧予立是小刀收藏家,經過約一小時的交流後,鄧予立才能購得其中圖騰較精細的一把。
日本下屬為鄧予立搜尋小刀的資料,它是來自官方估計人口僅約2.5萬人的北海道及附近島嶼的少數原住民阿伊努人的小刀,阿伊努人對小刀的總稱叫Makiri,不論男女都會隨身攜帶,可作狩獵、採摘植物、雕刻及烹調等用途,是阿伊努人生活必需用具。據說男性求婚時,會送贈親手製作的Makiri給女方。
在鄧予立的辦公室就藏有數十把小刀、匕首及開信刀,鄧予立隨手從抽屜中拿出兩把開信刀,「你看這鷹雕得多仔細,那是貝殼柄,刀面上還滿是圖騰。它們是藝術品,不捨得用來開信。」
墨水筆 非頂級限量不買
墨水筆也是鄧予立買來欣賞的藝術品,「一沾上墨就會貶值。」雖然他從來只買不賣,但還是認真考慮墨水筆的升值潛力,「很多都鑲有寶石,還有是用黃金製造,它們的產量都是限定。你說金價在這幾年升值了多少?我的筆也一併升值。」鄧予立的墨水筆不少在法國小店購買,他看好歐元,所以在歐洲買的墨水筆就是以歐元付費,要賺取最大升值潛力,鄧予立還專門訂購最頂級的限量版。
在鄧予立辦公室,收藏有約廿支墨水筆及數十把刀,問他的收藏量,「我也不知道,從來沒有記錄,只知辦公室及屋企也有一些。」他邊說邊在一個上了鎖的櫃內,取出一個白色小袋子,再拆開發泡膠袋,約十支每支價值數萬元至百萬元的墨水筆就出現在眼前。保守估計房內放滿逾1,000萬元的珍藏, 問經常出外公幹的鄧予立曾否有收藏品不知所終,他豁達地說:「要信任你的同事及傭人,做人輕鬆點就可以。」看見鄧予立將一部智能電話放在充電座上叉電,還有兩部分別專門接聽中國及台灣大客的舊款手提電話,在魚缸內工作,望着每件親自精選購買的收藏品,為分秒上落成千金的交易工作帶來一點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