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稿】
在七、八十年代盛極一時、協助基層市民儲錢買金的「供金會」,已經逐漸式微。目前只有周大福(1929)、六福(590)及謝瑞麟(417)等大型珠寶店,仍設「供金」會籍,年息高達7厘。但三間金行表明,供款期滿後只能換金飾或珠寶;專家指,如沒有實際需要,供金會回報不算吸引。
利息年回報約7%
在金行打滾逾50年的老行尊張泉海指,華人婚嫁喜以金飾作賀禮,但七、八十年代草根市民人工不高,故衍生「供金」概念,「好似銀行定存咁,供滿一年就可以換金。」他補充,近年港人消費力提高,加上不少細規模金行借故倒閉騙取供款,供金已買少見少。
大型珠寶店中,周大福、六福、謝瑞麟仍設供金會。會籍通常為期一年,月供款額由100元至1,000元不等,供滿後可換取飾金或珠寶鑽飾。
跟銀行定存一樣,供金亦有利息,以周大福為例,全年供款11,500元,供滿後可換取價值13,500元珠寶、或12,300元飾金,年回報約7%。
換取金飾彈性低
不過,供金會亦有其限制,如不能兌換手工費較平的金粒。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導師李兆波指,從投資角度看,供金回報不高。「就算畀你換一萬蚊嘅金鍊,回收差價可以好大,肯定冇一萬」,他認為,如對金飾有實際需要,供金才有吸引力。
另外,供款期滿後,會員如不選擇續會,就必須於短期(通常一年內)換取金飾。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認為風險較高,「無論金價高低,都一定要換,選擇好少。」他坦言,把供金作為投資工具並不吸引。
記者:鄭柏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