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由《掃墓》純粹嬉笑到《窮飛龍》諷刺時弊

特稿:由《掃墓》純粹嬉笑
到《窮飛龍》諷刺時弊

有人說「惡搞文化」源於日語「Kuso」一詞,是經典網上次文化,由日本遊戲界帶到台灣BBS網絡,再輾轉傳到內地及香港。但本地惡搞歌其實早已有之,不要說沒聽過《足球小將》、《雪姑七友》的鹹濕版,雖然大部份只是順口溜,且歌詞夾雜「屎尿屁」粗口,略嫌低級趣味未能登大雅之堂,但那確實是惡搞歌曲的雛型。
80年代,廣東流行曲盛行,《歡樂今宵》製作團隊靈機一觸,將流行曲進行二次創作,既能宣傳原曲,又極盡視聽之娛。那些年創造出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惡搞歌,如描寫拜山慘況的《掃墓》、瘋人獨白的《幾許瘋語》等,甚至比只講述情情塔塔的原曲更妙更生鬼。當然,若沒有鵬哥(盧海鵬)及阿燦(廖偉雄)兩位殿堂級扮嘢高手演繹作品,也未必能成就經典。這些惡搞歌亦有它的特色,就是純粹出於戲謔歌曲本身,主題大多圍繞草根階層(如開枱、篤波、露宿),手法輕鬆以博觀眾一笑,並沒惡意或批判成份。

惡搞走向主流

踏入90年代,周星馳的無厘頭文化獨領風騷,惡搞歌曲熱潮稍微冷卻,但並不代表港人不再惡搞,只是轉換另一種方式而已。港人素來以精叻醒扒、蠱惑抵死自居,有小聰明但欠大智慧,惡搞文化正好將港人靈活走位的特質充份發揮,也提供年輕人發洩情緒的渠道,成為近年惡搞歌崛起的契機。
隨着互聯網普及,討論區、社交網站的興起,惡搞文化已逐漸走向主流派。與此同時,香港回歸後,施政烏煙瘴氣、高官厚顏無恥、商人橫行霸道,小市民有冤無路訴,惟有寄情改歌來諷刺時弊,圖取片刻精神勝利。可以說,香港那波譎雲詭的社會形勢,成就了惡搞歌的新風潮,而討論區便是這群臥虎藏龍、業餘填詞人的表演舞台。07年,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歌曲《始終有你》,便被改編成《福佳始終有你》,歌詞盡是董建華年代的敗政。然後有改編自《電燈膽》的《慳電膽》,諷刺曾蔭權向市民派發慳電膽現金券措施;由梁柏堅填詞、改編自《富士山下》的《富士康下》,道出富士康工人的辛酸;《窮飛龍》(原曲《陀飛輪》)歌詞「勞力得幾多鈔票,煤電水單搾乾鈔票了」,是年輕窮人的哀歌,「窮飛龍」後來更成為創作團體,發表了一系列諷刺社會的惡搞歌。

尹光唱過不少加鹽版「口水歌」,可算早期的二次創作。

陳奕迅幫一把

不過要數近年最成功的惡搞歌,當然是漫畫家小克改編《一絲不掛》的《一支得啩》。該曲主題是戒煙,「尼古丁總牽引着萬寶之路」、「無奈欠一根煙似絕章一索」,陳奕迅甚至在商台節目中唱出來,令歌曲覆蓋層面更廣。由《掃墓》到《一支得啩》,見證了惡搞歌的變遷,在這充滿意識形態的社會,顯然是不可或缺,至少「網絡23條」惡法還未強行推出之前,我們仍享有這片創作天空。
撰文:馮國康

想睇更多首輪猛片介紹同預告片?《一台戲》為你網羅最新電影介紹及影評↓↓↓↓
http://hk.movie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