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br>黃金又再變爛銅? - 盧峯

國際Z世代︰
黃金又再變爛銅? - 盧峯

金價近期顯著下跌,連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Paul Krugman)也加一把嘴,借題發揮寫了一篇專欄,以金價波動批評部份保守派人士要求恢復「金本位」制的看法過時,又指回復舊制只會大幅窒礙經濟發展。根據他的分析,金價從年前每盎斯1,900美元的高價跌至1,500美元(昨晚更跌穿1,400美元)已累積下跌兩成以上,往下來金價還有可能繼續向下走,令黃金穩如磐石的形象大大受損,它的保值作用備受質疑。
克魯明認為,這樣的波動顯示黃金其實跟一般商品、貨幣沒有分別,再把黃金變成各國貨幣的支柱根本不會增加金融穩定性,反而「削弱」政府採用靈活貨幣政策的能力。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各國央行大開印鈔機印製大量鈔票以後,的確有部份學者,政客對這種離經叛道的做法不以為然,認為只有恢復金本位制才能從根本控制貨幣供應,短期防止央行再胡亂印鈔,長期則可維持金融體系穩定,避免大起大落。只是,資本主義體系早已踏入「先使未來錢」的階段,投資、消費都透過信貸推動,回到金本位制等同由奢入儉,信貸創造能力大減,根本沒有多少政府官員真心接受回到金本位這樣的建議。

金價下跌會否令金本位建議打入冷宮主要是學者的關注,一般投資者最關心的是黃金升浪是否已完結。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黃金過去幾年大升主因是各國央行特別是聯儲局大開水喉救市。當美國大印鈔票,美元氾濫全球時,各國特別是新興國家不得不把部份美元儲備轉換成黃金、歐元以免外滙儲備變相減值,以免國家的「老本」無端縮水,其中印度、中國就在過去幾年購入不少黃金作儲備。當多國央行及其他大機構搶購時,金價自然持續上升,從1,100美元左右迅速升至2011年的1,900美元高位。
可是自2011年以後,大家預期的美元大貶值及通脹急劇上升並沒有出現,黃金作為儲備的吸引力大減,央行不再急於入貨;部份陷入財困的國家如塞浦路斯則開始沽金周轉,希望減輕債務負擔。在雙重打擊下,黃金價格自然不斷破關回落,從1,900到1,800到1,500也守不住。
更糟的是,金價回落勢將形成惡性循環。一方面央行及各國政府更不願增加黃金儲備;另一方面,想套現的國家為免「蘇州過後無艇搭」加快沽金。這樣下來,金價跌勢肯定會持續甚或加快,跌回1,100美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還記得八、九十年代金價長期萎縮及陰乾,曾有投資者以「十年黃金變爛銅」質疑黃金的投資價值。現在難道又再次進入「黃金變爛銅」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