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座右銘:「在生命中不能避免的東西,最好盡快愛上它。」
結婚前,我是個快樂創作人,獨自工作很自在,跟人合作也很愉快;結婚後,隨丈夫做生意,我負責市場推廣工作。多年來,公司做娛樂,我便與娛樂圈人做朋友打交道;公司發展飲食業,我便學習租舖開舖建立品牌;丈夫投資足球隊,我隨即穿起「斗零踭」出入球場包裝球員;期間我還繼續寫作及營運出版社──就這樣,我每天擁抱着分不清的公事、私事與家事,過着忙碌而精采的生活。
周身刀,不知道是否張張利,但我學會一個道理──喜歡不喜歡,要置諸度外。在不同人生階段,總有迎面而來的新挑戰,如果面對生活種種,還不時提醒自己不喜歡這,不喜歡哪,那就是要讓自己活受罪;既然世界不會因為個人喜好而停頓,我選擇為每項生活內容創造最大樂趣。所以,對於生命中不能逃避的事情,我採取「既來之,則愛之」態度。
賽馬,其實早在我生命中出現。
我爸是標準馬迷及球迷,除了工作,他的娛樂就只有賽馬和足球。自小耳濡目染,我卻沒有對賽馬產生很大興趣,直至幾年前,丈夫在香港養馬,我開始作好心理準備,要隨時讓自己愛上香港賽馬會的賽馬活動,但我也很懂得留力,不會在未合適的時候花太多氣力。我知道,在成為馬主的首幾年,未需要太操勞,因為馬主的「學費」仍未交夠,亦不會有太多相關事情要處理。換句話說,我知道在最初幾年,根本不會有特別的馬主成就,所以,我有幾年時間,為「愛上賽馬」熱身。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可採取不同的投入態度,我丈夫是認真的人,有時是過份認真,當上馬主,他很緊張與馬匹有關的任何事情。
緊張的程度,驅使他花上很多時間去熟習關於馬的知識,包括與專家交流、和練馬師溝通、跟騎師做朋友,組織志同道合的馬迷朋友一起談馬講馬,身體力行入馬場看賽馬。
還有,他常常入馬房探班。
像我這樣一個女子,星期一至五穿行政套裝坐辦公室;周末,不是入馬場便是入球場;人家的喜慶節日,公司不是辦演唱會就是做開幕禮,我們間中還要出席社交宴會。對我來說,每天出門前的準備,是個人重大挑戰,化妝、理髮、打扮,都必須能夠順利過渡全日不同場合,不能有任何閃失,或遺漏任何裝備。
入馬房,真正的考起了我。
我得到的第一個入馬房智慧,就是要預備適合穿着入馬房的鞋子,馬房又濕又滑又暗,穿錯鞋子很麻煩;鞋子也要有保護作用,被鐵蹄踏到就大件事。進出馬房,我很快便就到樂趣──與馬伕傾談。馬伕,就是馬匹的褓姆,馬匹的一切生活起居活動,都由馬伕打理,在馬房內,練馬師悉心招呼馬主,我就爭取機會,在馬伕身上取經。深入寶洞,絕不空手而回,要有豐富的收穫,絕不能只模仿別人沿用的淘寶方式,有時要動動腦筋。我發現,和馬伕傾談,可以知道很多從其他層面不能獲取的資訊,幾年下來,我主力學習觀察馬匹的形態和狀態,雖然,我相信即使窮我一生,我學不懂的還是會比懂得的多,但把逆向思維放進去參透,在我尚未能計算出哪匹馬會勝出時,若我知道哪匹出賽馬沒有機會,這也是很有用的分析,應該幫到自己幫到人。
有人說,養馬很講運氣,有大賽命的馬主,旗下馬匹經常贏馬,我同意這種說法,但更深入去看,凡事都有一個機會率,如果我們的成功率是十分一,當別人看到成功了一次,那是因為我們之前已失敗了九次。
過去四季,我們名下的馬匹,包括「軍事行動」、「軍事攻略」、「軍事出擊」,都能在一級賽及國際一級賽中奪冠,我們對外界「稱讚」我們的運氣甘之如飴,但我們心裏另有理解。人為的因素,能將每部份做得比其他人好一些,以提高成功的機會率,而最後,我們要讓這個機會率在自己身上發生。所以,每當比賽失意,我都會自我安慰,應驗了輸的機會,亦相對地增加了未來贏馬的機會──永遠有明天可以寄望,針兩頭都利,多麼美好!
Profile:梁芷珊
作家、生意人、市場推廣專才。( http://www.facebook.com/leungc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