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傑22歲就在多倫多大學取得醫學生物物理博士,24歲任哈佛物理系助理教授,進行眼科研究期間,意外地發明用菲林藥水繪畫的折光畫法。花了十年探索時間、光與攝影液的奧妙,並向國畫大師張大千、雕刻大師朱銘學習成為知名的藝術家。去年倫敦奧運,國際奧委會邀他畫畫,獲奧林匹克美術大會頒發一面金牌;09年Louis Vuitton邀請他為人類登陸月球40周年創作的《宇宙探索之旅》,拍賣得100萬美元的高價。林文傑在醫學、藝術兩個範疇都盡領風騷。今天,他讓我們旁觀繪畫折光畫的過程。
記者:冉藹莉 攝影:麥永健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甫進浸會大學專為林文傑而設逾千呎的畫室,除了到處都懸掛着他的畫作外,黑房內更有一個桌球枱般大的畫缸,放了多瓶攝影液、近60米長的大毛筆及大大小小的針筒。兼任浸大創意研究院講座教授的林文傑,親自準備好畫畫工具、選好黑白相紙放進畫缸後,便隨手執起噴壺,灑脫地噴上無色的穩定劑及定形劑,再用毛筆隨心所欲的畫着,他風趣的說:「誰看到我寫的字,這幅畫便送給誰。」
創新技術 學大師胸襟
本應在黑房內繪畫的折光畫,礙於訪問拍攝關係,他便選用感光度較低的相紙(ASA 16),令相紙上的影像,至少需要一日時間才顯現出來。記者看着他畫完一幅又一幅,揮灑自如,不順序的筆畫及語句由左至右隨意寫着「限無創意」,再倒上紅紅的稀釋顯影活化劑,一時用針筒灑幾滴,一時用紙巾擦兩下。作畫時,他不喜歡別人打擾令他分心,他執着的神情,靜靜與畫對望,彷彿身處另一個時空。經過約個半小時後,他解釋剛才的畫法說:「大膽落筆,小心修飾。」
相紙上由原本只有攝影液的顏色,慢慢轉變為以淡淡的黃色為底,蔚藍色為主調的畫作。記者細問剛才他所寫的字,會否在畫上呈現,抑或已經被刪去,林博士說:「有些應該會被抹去,我也不會百分百知道出來的效果,假如完全知道影像的話,倒不如影相罷了。」這就是折光畫有趣之處,亦是他喜歡的原因。畫的不穩定性就如等待菲林沖曬,所帶來的期待與喜悅。
全靠物理學家的好奇心,他才發明得出這種破格的創作。1980年從事眼科研究時,偶爾要用菲林拍攝X光片,在黑房曬相時,發現黑白相紙在顯影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明的色素把相紙中的影像弄髒。
經過十年來的研究,他自行調校出不同的稀釋顯影活化劑、穩定劑、促進液及固定劑,掌握時間及光的適當控制結果,在黑白相紙上創作出另類的藝術畫作。他又把自己研創出來的折光畫,分為「硬件」及「軟件」。 「硬件本身並不能成為重要的藝術,藝術的高與低,反而是個人修養及胸襟。」軟件就是他的心和腦。
在科研和藝術上的成功,他靠的都是學習。22歲的他還在哈佛大學學習視覺及神經科學時,便遇上81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杜斯頓韋素(Torsten Wiesel),又認識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他們不會教我怎樣做研究,而是從觀察中,學習他們對研究的態度、心得,以及對學術的嚴肅。」 82至83年間初涉足藝術,他希望跟兩岸三地及海外的畫家合作作畫,寓意民族融合,他穿州過省帶着宣紙,與張大千、趙少昂及關山月合繪《梅蘭竹芝》圖,「張大千及關山月並沒有一筆一畫教我,我只站在他們的旁邊,從中學習他們的藝術胸襟及修養。」
從六歲開始學畫畫的他,自言根底打得好,不論是書法、水墨畫及自創的折光畫,至今已繪畫逾千幅。他說:「中國書法自古以來已經有數以千計的大師,但多數都走不出固有的框框,如甲骨文、隸書或草書等。自己要有特色真的非常困難。」但他所學的眼科及腦科正好有助他擺脫原有的框框,成為獨特的畫家,他訓練自己將手、眼及腦獨立運用,嘗試閉上眼睛,任憑自己從心出發。 他又曾嘗試用左手寫字,要自己完全脫離原有的經驗。
破格創作 靠朱銘啟蒙
全因一位恩師,他才開始創作出自己的風格。十多年前,他跟隨台灣雕刻大師朱銘,學習雕刻及藝術。他憶述朱銘對他說:「如果要成為一位比較傑出的藝術家,一定要在藝術裏表現自己內心最深刻的經驗。」他認識的朱銘老師,自小身體不好而學打太極,繼而把太極的招式融入作品上。他運用自己研究眼科及腦科近40年的經驗,04年開始畫熟悉的眼睛,慢慢演變成畫物理有關的星球及宇宙。
但記者看到他的畫作,許多都與世界和平有關,原來意念是來自「九宮圖」,他說:「最基本的訊息便是天地人和,人要尊敬天地,以及互相尊重,才有和諧的社會。」他寄望,藝術能把世界變得和平,各個民族便天下太平。但願北韓金正恩也收到這個訊息。
折光畫原理
林文傑發明的折光畫,沒採用任何顏料繪畫,而是透過無色的攝影液體,畫在黑白相紙上,經過化學作用產生影像。顏色的來源,主要由相紙上的銀鹽,經過化學及光的反應,形成不同大小的銀粒。銀粒的大小會產生不同顏色的光,繼而折射到我們的眼睛。身為物理學家的林文傑,簡單地把折光畫比喻作天空:「折光畫像天空一樣,天空是沒有顏料的,但為甚麼我們看到藍色,是因為地球的萬有引力,吸引了銀粒,都是折光的原理。」
折光畫法可以獨立用攝影液及黑白相紙創作,亦可加入其他畫法及電子儀器變成折光攝影畫。林文傑於1981年繪畫的《奔向光明》,他先用水墨在宣紙上繪畫一匹奔馳的駿馬,再用傳統相機及菲林,將畫拍攝下來,再把菲林沖曬在一張黑白相紙上。在還未加上定影液將馬的影像固定在相紙之前,林文傑便會用攝影液,在相紙上繪畫雲氣、瀑布、流水、山石及崖岸等景色來襯托,以完成整幅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