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外判制的是與非

爽通識:外判制的是與非

緒論

外判商為壓低成本,剝削碼頭工人待遇,於引爆工潮。資料圖片

‧過去20年,「外判制」這個名詞經常在媒體出現
‧今次葵涌貨櫃碼頭工人工潮事件的核心問題與焦點也與外判制度有關
‧外判制在世界各地的資本主義社會非常普遍,亦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大型企業以至公營機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究竟外判制度對誰人有利?剝削了誰人的利益?外判工與假自僱又有甚麼分別?本文嘗試逐一解答這些問題

二十世紀末西方企業改革浪潮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不論是政府的公營企業(國企)還是私營的大型企業,均面對嚴重經營困難
‧不論是國營企業還是私營企業當時均面對管理架構笨重龐大,屬下機構行政臃腫、難以管理的毛病
‧有見及此,當時的學者專家提出一種嶄新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結構
‧首先,將大型企業重新組織整合,減少決策層級,強化管理層與各部門的溝通
‧與此同時,大型企業只集中發展核心業務,及直接控制核心或高技術部門,而將一些次要部門取消
‧取而代之是將一些要求不高的日常事務及維修工作交由外間承辦商負責,這就是外判的最初理念──將管理層由繁瑣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
‧除了減少管理層級,加強機構靈活性的行政考慮外,外判工作對大企業而言有更大吸引力
‧首先,已發展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而且勞工保障法例在持續改善中,直接聘用一支龐大勞動力的成本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不少傳統的工種因技術進步而日漸式微,例如以往香港電訊(電訊盈科旗下公司)聘用大批電話維修人員,隨着光纖通訊網絡出現而消失
‧大機構聘用大量人手──但需要裁員時,將要付出一筆為數不少的遣散費用
‧因此,對資本家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將原有的工人變成「合作夥伴」──自僱或受僱於另一間中小型企業的服務提供者
‧再者,將企業某些服務外判後,中小企向大企業投標承辦相關服務時,大企業的審標雖不一定以價低者得為主,但價格一定是相當重要的考慮因素

外判的種類

‧不少大企業在裁減相關部門後,會游說原有部門的主管組織公司,向原有的企業提供服務,大部份員工由大企業轉職到新成立的中小企,從業員可能要面對薪資福利停滯甚至惡化的情況
‧另一個可能性是在裁撤部門後與原有工作人員切斷所有聯繫,直接向外間提供類似服務的中小企招標,尋求它們提供服務
‧最後,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大型企業甚至可能將外判制度國際化,亦即在關閉本地生產線後,不再在本地尋求替代供應商,而是將生產基地遷移到外地,委託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進行代工生產,這已是經濟全球化的範疇

外判制的贏家與輸家

‧簡而言之,大企業透過外判增加了管理的靈活性,同時又減低了來自員工改善薪酬及待遇的壓力;再者,外判商為爭取合約亦只有盡量壓低投標價,凡此種種,可見外判制對大型企業利多弊少
‧至於原有部門的中層管理人員的命運則因人而異,部份幸運者可自組公司,成為中小企老闆,但也有人因此而失業,生活水平下降
‧工人階級在外判制下,將失去以前相對較穩定的工作待遇和環境,而外判商因要限制成本又經常壓低員工待遇,惡性循環下便出現如葵涌貨櫃碼頭工人十年薪金有減無增的局面

結語

‧近代的企業改革往往涉及收縮大型企業的規模、結構扁平化、外判服務以至代工生產等理念,對大機構而言,這是成本控制的考量,但對工人階級而言,他們的議價能力相當有限,企業改革往往意味着新一輪剝削的角力

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周二至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