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發佈今年首季經濟數據,是李克強上任總理以來首度派「成績表」,結果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遠低過預期,社會用電量和工業增長的增幅更大幅回落。習李班子一向以務實形象示人,如要對一直被外界指嚴重摻水的GDP數據擠出水份,讓其回歸現實,恐怕中國的經濟數據還會繼續肉酸一段時間。
數據造假成最大腐敗
與上屆政府相比,新班子的「GDP增長情意結」無疑更為淡薄,而對數據求真的要求更高。習近平在去年12月曾指,「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份的增長」,而《人民日報》同時發表文章指出,「經濟數據造假已成統計領域最大腐敗」,措辭嚴厲,顯示中央對此已難容忍。
在發佈首季經濟數據前夕,李克強在12日經濟座談會上稱,「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這種表態,與在去年4月發佈同樣疲弱的首季經濟數據後,馬上表示「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溫家寶成強烈對比。
以內地海關最新公佈的出口數據為例,單單在今年頭兩個月出口至香港金額,就要較香港海關統計數據高出六成。這類「發水」的虛假出口數據危害極大,很容易令從商者錯估形勢,令資源錯配惡化,最終實體經濟亦蒙受損失。另出口數據造假亦導致了離岸人民幣滙率不斷升高的壓力,打擊出口企業的生存空間;再者,在中央已經確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方向下,資本賬開放是遲早的事,未來再用數據自欺欺人,只會換來國際投資者不信任,屆時炒家亦可能趁人民幣開放混水摸魚,透明度低反而容易製造恐慌,走資風險更大,危害金融安全。反正人人覺得數據是假,未來逐步求真亦非壞事,與國際睇齊,看來是大趨勢所在。
記者:黃尹華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