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地產SOHO中國(410)創辦人之一張欣,接受美國電視節目《60 Minutes》訪問,記錄她從窮家女躍身成內地女首富的故事。主持人語氣由頭至尾充滿善意,誰不知訪問尾聲,張欣在全無挑釁下主動提出,其實內地人心裏最想要的是民主。拍攝後,電視台問張欣有關民主的片段是否真的沒問題,張欣表示《60 Minutes》不是常以內地做話題,希望美國觀眾知道內地這方面的狀況。
真的嗎?內地人最想要的是民主?我還以為內地人最想要的,是在一個穩定環境中生活。張欣出身基層,但今日貴為富豪,接觸面不同了,她今日身邊接觸到的人,應該多是中產,莫非她察覺到中產心態在轉變?近期的確是多了這方面的零碎聲音,由毒奶粉到貪污到北京空氣到死豬,內地中產的不滿情緒似是在升溫。但不滿是短暫叨嘮,抑或是代表中產在內地政治舞台崛起,事關重大。
社會階層矛盾,引致政治不穩,古今中外,萬試萬靈。例如阿拉伯之春,就是中產得到溫飽之後,進而爭取其他精神目標,例如民主。當權者一方面喜見中產形成,因為代表經濟繁榮,另一方面擔心這群有謀略的人會領導抗爭。過去我睇死內地中產抗爭不起,因為他們太精於計算。或者環境變了,我要重新評估內地中產的「抗爭指數」。
中產與政府 早定「契約」
內地中產的特點是理性,這份理性源於不想違約。他們跟政府定下一份不明文契約:內地政府負責保證經濟繁榮,中產不得過問一黨專政的合理性。為遵守契約,中產發揮其理性作風,擔起穩定社會的責任,他們是社會紛亂中的定海神針。作為報酬,政府會確保中產成為內地經濟崛起過程中最大得益者。
內地中產懂得計算,他們看穿社會的多元複雜,假如中產不緊守崗位,協助政府維穩,他們隨時會失去眼前的舒適和繁榮。中產很可能認為自己活在一個零和遊戲中,社會資源難分配公允,其他階層的「得」,等於中產的「失」。內地經濟開放30年,中產的政治要求非但沒有變得進取,反而代表社會的最保守勢力。當內地政府遇到社會問題,最可靠盟友是中產。
政府和中產的契約,是否出現裂痕?從表面看,的確有。政府一定大聲呼冤自己沒違約,內地經濟持續增長,增長率或低了一、兩個百分點,但經濟火車頭仍以高速向前衝,環顧全世界,沒有國家可做出內地的經濟成績。假如有人有意違約的話,不是政府,是中產。
作風理性 裂痕屬小風波
中產也可高聲辯護,政府的確製造安定繁榮,但粗放式發展帶來對人民的直接傷害,例如環境污染。當中產發現飲用的自來水不乾淨、呼吸的空氣含毒物,他們反駁政府,所謂安定繁榮,契約須包含空氣、水和其他有關生活質素的事項。政府辦事有道的話,中產不過問,但連喝一口水的質素也成疑,中產覺得有權發聲,要求政府交代契約的執行情況。中產過去不抗拒政府以黑箱作業模式管治,但條件是要達到他們的要求,當中產發現政府力有不逮,覺得有權要求政府提高透明度。因此,問題是中產的要求在變高,中產呼吸過瑞士的空氣,便知道北京的空氣是謊言。
近期發生的一連串事情,的確顯示這契約出現表面裂痕。可是,關係有裂痕的夫婦,可白頭到老,有裂痕的契約也有可能千秋萬載,重點是雙方能否修補裂痕,或接受裂痕的存在。我還是相信內地政府的執行能力和中產的理性作風,契約的裂痕是小風波。張欣的民主言論是例外,不代表中產的普遍要求。
內地政府最令人驚訝的地方之一,是它的修正能力。一份契約或一段關係,是有機的,隨着環境不停在變,這些變可大可小,當局者未必即時察覺到,若長久地不理會,可引致根本性損傷。內地政府做得最出色的地方,是時刻掌握到微妙的轉變,作出適當調整。
中央用官媒 「回應」訴求
一黨專政管治模式,中產當然知道是不合理,但既然政府能滿足到他們的需求,覺得犯不着挑戰政府。以北京空氣為例,政府知道事態嚴重,不能以封閉資訊,或製造謊言來解決問題。政府掉轉槍頭,指向自己,很多外國人感驚奇,內地傳媒大肆報道北京空氣問題,照例這些令內地丟臉的新聞,一、兩天後便絕迹。但北京空氣成為眾人可談的話題,還不只,官方喉舌也加入批評行列,力度一點不弱,站在人民的一邊。
內地政府處事形象不是高高在上、不理民意的皇帝,它時時刻刻覺得要向市民負一定責任,要緊貼市民的訴求,而政府最緊張的一群是中產。政府維穩工程最可靠夥伴是中產,先穩定中產人心,其他人較易處理。
內地政府在北京空氣問題上,透明度出奇地高,一方面可製造人民消氣的渠道,另一方面可向人民解釋這問題的複雜性:政府短期內解決不了問題,是非戰之罪。中產心裏是憤怒,但政府即時顯出同理心:「我明白呀,我也很憤怒呀!」
以反貪污為例,由十多年前朱鎔基上任總理,每任新政府都以打擊貪污為首要任務,實際做了甚麼,大家有目共睹。內地政府控制的公關機器,很懂得製造聽到民意的形象,每當有重大貪污醜聞爆出,都會重申政府反貪立場,拉幾個貪官下馬,顯示決心。但這些行動對反貪有多少實質作用呢?
然而,單靠把口講,加上適量適時行動,原來是「有用」的。我接觸的內地人,對反貪分兩派,一派認為這趟是真的,政府真的會下重手,有能力由上至下打擊貪污;另一派覺得這是新政府上場照例口號式運動,很快便回復以前。
多年前美國漢學家黎安友(Andrew Nathan)指內地政府一黨專政,具備一套高超的適應和生存能力,形容為「專制適應力」(authoritarian resilience)。事實證明黎安友沒錯,不管有多少學者提出不同論據,指內地專制管治,遲早引起社會矛盾,政治不改革的話,會出亂子。事實是內地政權非但沒瓦解,反而越來越鞏固。黎安友最近撰文,指自89年六四事件後,現在是內地專制政權面臨最嚴峻挑戰的時刻。他認為「專制適應力」已接近極點,內地正處於tipping point,政治改革如箭在弦。他的論點之一,是內地中產不滿,代表改革的推動力。
長期贏家 改革博唔過
連製造「專制適應力」一詞的黎安友也轉軚,可見內地現況的詭異。內地政治改革這場賭局,過去連開15鋪大,殺死不少深信會開小的包拗頸。黎安友已算有定力,但此刻也改變主意,轉買小。同是因為中產的個性,我的結論跟黎安友不同,我認為內地政府的適應力可延續下去,因為我相信中產的理性會蓋過短暫的不滿情緒。中產縱使有多麼不滿,他們更珍惜所擁有的東西。中產是內地經濟崛起一路贏出勝仗的得益者,偶而遇到挫折,但贏開輸少少,形勢仍然是好,太大轉變的代價可能變得負面,博唔過。
製造裂痕的是中產諸多要求,修補裂痕的是政府龐大宣傳機器和中產的理性計算。我維持原判,繼續買大,中產反抗不起。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