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內地傳媒報道指,去年中國政府補貼重點扶持8大國有企業,單計8家國企所獲補貼,已佔整體市場的28.36%。雖然國企「現兜兜」有錢落袋,惟證券界人士指出,獲補貼的行業更顯出其營運困難,且多數只得龍頭企業受惠,對較中型企業來說變相增添風險。
八國企佔近三成金額
據內地傳媒報道指,內地政府去年對10大企業的補貼金額,佔整體市場的33.13%,當中8家企業已佔28.36%,可見政府對國企的重視程度。報道又引述知情人士稱,不少國企更主力向政府「跑補貼」,變相不務正業,令行業發展生態出現更大問題。故此,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原世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早前在博鰲論壇表示,國企本身已有十足的競爭力,無需再給補貼。
中小型企業更難營運
去年8隻獲最多補貼的股份,有7隻在港掛牌上市,分別為中石油(857)、中石化(386)、東航(670)、國航(753)、南航(1055)、安徽海螺(914)及重鋼(1053)。雖然兩大國企去年的煉油業務錄虧損,但中石油及中石化分別有1,153.26億元人民幣及638.79億元人民幣純利,可見政府盲目補貼國企;另外,航運業則受經濟增長放緩及油價上升等影響,而獲政府補貼。
AMTD證券及財富管理業務部總經理鄧聲興強調,其實要接受國家補貼,已反映行業營運有所困難,故獲得補貼僅能對其帶來賬面上的幫助,實際上卻不能改善行業生態。他續稱,國家願意批出的補貼,多數只得龍頭企業受惠,變相令同業內的中小型企業更見營運上的困難,對該批中小型股份帶來更多風險因素。
鄧聲興又指,即使是龍頭企業,亦可能因為補貼金額較市場預期小已造成沽壓,故補貼因素對股份而言有更多不明朗因素。
事實上,不少受補貼行業都曾傳出不利消息。例如早前光伏行業板塊出現嚴重沽壓,正正因為市場傳出政府對相關板塊的補貼金額遠低於市場預期,雖然相關細則未出台,惟一個消息已足夠相關股份的股價動輒瀉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