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金管局早前引入樓市辣招,對採取「內評法」(IRB)的主要港銀,增加按揭風險資本比率,銀行做生意成本加重,水漲船高的新造按息應聲而起;該局更承着超低息形勢,順藤摸瓜,正研究將新招擴至其他信用卡及私人貸款等消費借貸領域。審慎監管雖重要,但該局圖以乾坤挪移大法,借力打力,把信貸監控標桿,越訂越高,甚至高出客觀風險評估需要及國際尺度,最終損失是用家客戶。
內評法彈性務實 省支出
現時8大本地註冊銀行(不計外資行香港分行),均採用信貸風險內部評等法,此乃根據巴塞爾新規定的評估模式,強調銀行自建評估交易對手及信用風險模型,作為法定資本計算基礎。
相對信貸風險標準法,以一刀切釐訂各類資產風險等級,內評法更見度身訂造及彈性務實,故大行多選用,有利降低本身風險比率及資本成本,最終節省支出。
金管局提高銀行做按揭業務所需資本的風險加權比率(RWA),又檢討擴大至其他信貸領域,理據是全球量寬下,目前零息現象,歷史未曾一遇,若利息回升3、4厘,內評法的計量模式,是否足夠反映實際潛在風險成疑。
不過,銀行建立這套內評法模型,亦可謂千錘百煉,如熬藥煉丹,過程艱辛,模型涵蓋了行方過去15至20年的歷史數據及壞賬紀錄,亦計入自09年以來,該局六輪出招後,不斷增設的壓力測試及種種關卡,當中已結合了97年樓市崩圍、負資產雪球、02年破產潮、03年SARS、08年雷曼海嘯等黑天鵝危機,發生概率下計出的合宜風險資本比率。
美息突然彈升3、4厘的假設,亦早在防震預測中,美息即使狂加,過去非無先例,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退休前年半,為應付樓價泡沫風險,04年6月起便持續加息17次,聯邦基金利率從1厘,升至06年中的5.25厘,兩年累升4.25厘。
苦盡冇甘來 銀行反被開刀
期間,本港最優惠利率跟隨上調13次,增幅3厘,按揭貸款拖欠率則一直跌至06年中的0.2%低位。事實上,本港壞賬率與國際相比一直偏低,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城中樓價跌到「瞓地」,按揭拖欠率亦只是升至2001年的1.43%高位,故不少市場意見指,該局現行按揭及其他借貸標準,已遠高於模型得出的風險資本需要。
銀行選用內評法,其實源自金管局大力鼓吹,早於06年初,該局監管政策文本已明言,「希望認可機構採用內評法」,評核信貸風險及資本安排。業界捨易取難,一則是回應當局呼籲,優化管理跟國際水平睇齊,二來亦為自身利益考慮,希望內評法有利資本計算及成本控制。
殊不知苦盡未見甘來,內評法銀行反被「開刀」,優化模型又遭質疑未必全面反映風險,難怪業界私下嘀咕,感覺就像公共事業下的可加可減機制,實際是只許加不准減。
成本轉嫁客戶 恐打擊信貸
作為金融守門人,金管局以維穩居先,雖無可厚非,但在「一切皆有價」定律下,任何溢價最終都要有人付鈔。銀行資本「貴咗」,額外成本必然轉嫁至客戶身上,信貸指標高不可攀,用家無法借貸,整體經濟信貸活動亦會收縮。
本地銀行監管水平,一直躋身國際級別,多年來港銀資本雄厚營運強健,監管當局不可如重量級銀行家李國寶所言:「但凡監管都是過度監管」,患上「行騎樓底戴鋼盔」的緊張症候,曲線引發加息的惡名,更非當局所願背負,相信當局若再出招,應會謀定後動,尋求共識。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