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產代理行的數據,過去三個星期香港樓價持續下跌,其中最近一星期的成交價更出現幾個月來最大跌幅。有市場人士更預計,本地樓市已真正開始轉勢,樓價未來一段時間有機會拾級而下,有可能比高峯期跌一至兩成。
跟最瘋狂的時候相比,樓市的確有些微冷卻迹象,樓價也失去了屢創新高的氣勢。但只要稍為仔細看清楚各項數據,就不難看到所謂調整仍然相當輕微。以樓價為例,連跌三周無疑是事實。可是三個星期的累積跌幅才不過百分之一點五左右,即原本每呎一萬元的話現時的成交價是每呎9,850元。若果是五百呎的中小型單位,價格只是由五百萬下跌至四百九十多萬,對一般首次置業市民來說負擔仍非常沉重。換言之,目前樓市的所謂調整仍然非常有限,仍然是象徵式的,仍然跟經濟基礎因素背道而馳。特區政府仍然有必要嚴格抑制新增需求,搞好房屋供應,進一步令樓市降溫。
應該看到,牽動樓市主要的基本因素還未完全過去,甚至有些新的「興奮劑」正在開始注入市場,其中日本政府的超級放水措施最值得關注。自從自民黨政府在去年底上台執政以來,日本央行已開始擺脫過往謹小慎微的做法,開始較積極向市場注入資金。剛在本月上任的央行新行長黑田東彥出手更是凌厲,不但公開申明要催谷通脹,要令通脹率盡快升至百分之二的目標;更表明以兩年時間把日本的貨幣基礎擴大一倍,好改變市場、企業及消費者的期望。簡而言之,日本央行未來兩年將會每月為市場注入幾萬億日圓(數百億美元)新資金。以經濟規模而論,這樣的量寬比聯儲局更進取,更有力,全球市場將因此而有新一批熱錢、游資出現,資產市場包括香港房地產市場因此再起波瀾並不是甚麼怪事。
另一方面,雖然一再有消息或言論指美國聯儲局可能會提早退市,甚至有個別意見認為聯儲局今年年中就應當放慢買債計劃,逐步收緊水喉。但從聯儲局三月份議息會議記錄看來,主張年中開始退市的委員仍是少數,大部份人仍堅持要待美國就業市場真正復蘇才逐步收緊銀根;至於加息更肯定不是今年甚或明年中前會出現的事。這樣的取態說明,目前的超低息環境仍然會至少維持一年或更長的時間,樓宇按揭利率也不會大幅上升。而當超低利率延續時,樓價要有明顯調整並不容易,甚至可能在新資金趁低入市炒作下重拾升軌,再創「癲瘋」樓市格局。
事實上即使是已稍稍調整的樓價仍然遠超市民的負擔能力,仍然跟實質經濟增長有很大距離。假若放寬抑制樓市的措施,讓樓價再次大幅上升,讓樓市泡沫進一步膨脹,一旦經濟及利率轉勢,樓價只會比九七年時跌得更慘,樓市只會比九七年時更萎縮,把香港經濟拉入深淵。為了令樓市繼續降溫,為免非理性亢奮回升,特區政府不能因為樓市稍稍調整而放寬抑制樓市的政策,不能放慢推出土地及房屋的速度,更不能不着力打破樓價只升不跌的預期。只有當市民、置業者及投資者明白房地產投資跟其他資產一樣有盛衰周期、只有當市民明白樓價有起有跌,樓市才有機會逐步回復平穩,非理性亢奮才能逐步消除。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